威海市文化藝術中心。(馬鑫 攝)
記者們參觀位于威海市民文化藝術中心的美術館。(馬鑫 攝)
采訪團成員走進文登博展中心采訪。(馬鑫 攝)
文登博展中心的邢良坤陶藝館。(馬鑫 攝)
位于文化藝術中心對面海邊的威海公園。(馬鑫 攝)
文登市體育公園體育場。(馬鑫 攝)
大眾網威海5月18日訊(記者 王磊馬鑫)17日上午,科學發展新山東——“魯花杯”第
關鍵詞1 均等化
建15分鐘文化圈 促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
17日上午,媒體行的記者們來到位于威海市區與經濟技術開發區交匯處的市民文化藝術中心,在科技館的入口處,有一個班的小學生正排隊入場參加科普活動。帶隊的張老師告訴記者,文化藝術中心集博物館、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城市規劃館和科技館等功能于一體,給市民參觀帶了不少方便,她和學生們坐公交車來到這里,用了不到10分鐘,而且文化中心的大部分展廳和活動室都免費向市民開放。
位于文登市民文化中心的24小時自助借書器。(馬鑫 攝)
文登市民文化中心內的圖書館。(馬鑫 攝)
同樣,在威海市所屬的縣級市文登,去年剛剛投入使用的文登市體育公園,正成為當地市民節假日休閑娛樂的最佳去處。據威海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威海市區及各縣市,像這樣填補城鄉大型文化設施的例子還有很多,當前威海正以迎接和籌備“十藝節”為契機,推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步伐,其中核心措施之一就是通過打造15-20分鐘城鄉公共文化圈,建立起覆蓋城鄉、實用高效的市、縣、鎮(街)、村(社區)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其中,在市區和縣城,將繼續抓好重大標志性文化設施建設,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加強圖書館、文化館(藝術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的升級改造,確保市級“三館”全部達到國家一級館標準、縣級“兩館”全部達到國家二級館標準,每個縣城至少有一家多廳數字影院。在基層和農村,重點加快推進各類文化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強化內涵建設,完善配套設施,提升服務能力,并努力爭取“威海市農村文化大院規范化建設與服務”創建項目進入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名單。
文登市民文化中心內的音樂廳還被確定為中央音樂學院的實踐基地。(馬鑫攝)
文登體育公園體育場于2011年9月投入使用。(馬鑫 攝)
關鍵詞2 免費
創新文化服務運營體制 政府出錢給市民買單
在威海市美術館,近日該館推出的《自然神奇之眼·黃可華攝影藝術作品展》每天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攝影愛好者前來參觀。家住美術館附近的市民李偉告訴記者,美術館經常邀請一些國內外的藝術名家來此布展,而且對市民或游客都不收取門票,美術館成了他們一家周末最經常光顧的地方。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威海,不光美術館免費,威海公園、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及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都免費或優惠向社會開放。為了推進文化惠民工程,擴大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政府出資請市民免費享受文化娛樂成為一種常態化模式。
同時,為提高公共文化機構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威海創新公益性文化單位管理運行機制,引進專業化公司,對重點文化基礎設施進行統籌運營,打造精品演藝節目。研究制訂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和績效考核辦法,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擴大政府購買文化服務范圍,逐步將對文化事業單位“以養人為主”的投入模式改為對文化項目的投入。
關鍵詞3:引領
打造文藝精品 “藍色文化”支撐科學發展
文藝精品是城市精神的火炬,是重要的軟實力。據威海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威海將加強對重點作品的規劃和重大文藝活動的策劃,挖掘海洋文化基因,弘揚自強不息、開放包容、追求卓越等新時期威海精神,深入闡釋藍色文化,精心培育藍色文化。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和持之以恒的努力,逐步使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新思想、新觀念在威海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使藍色文化成為城市的主流價值觀和推動轉型跨越、科學發展的強大精神引擎。
在文化產業布局上,在“中心城市”,將保護好“山海城林”融為一體的特色風貌,以市區、東部新區和西部生態科技新城為重點,著力發展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會議展覽、體育運動、軟件服務等文化創意產業。在“千公里海岸線”,對沿線豐富的自然和文化資源進行整合開發,努力建設以文化旅游、休閑度假為主的最富魅力的環海特色文化產業帶。結合威海文化產業實際,重點要培育和發展影視服務業、新聞出版業、軟件動漫業、文化旅游業、網絡文化業、文化娛樂業、工藝美術業、休閑體育業、會展業及對外文化交流業等“十大主導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