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農村報訊 近日出臺的《廣東省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利用閑置的托兒所、幼兒園、中小學、衛生站、廠房、辦公樓等,改建成社區養老服務場所,以緩解養老場所總量不足的問題。一方面是部分地區特別是城市養老床位供不應求,而另一方面,許多鎮村敬老院卻門可羅雀。南方農村報記者在惠州調查發現,作為一套帶有慈善性質的既有養老服務體系,鎮村敬老院的春天正被深深掩蓋在基層政權的財政困局之中。
5月的惠東,氣溫已經達到了30℃。惠東縣多祝鎮三勝村敬老院里,樹上的知了拼命地叫著,曝曬下的雜草蔫蔫的,豆角藤上的葉子耷拉著。一間屋內,翁謙華手拿一把破舊的蒲扇,側躺著席地而睡。
今年81歲的翁謙華是第一個入住三勝敬老院的五保老人。他說,敬老院原計劃接納7位老人,村里20多位五保老人大多不愿入住,目前只住了包括他在內的3人。
多祝鎮黨委委員朱四平介紹,三勝敬老院由三勝村籌資40萬元建設,2008年投入使用,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平方米,共有8間臥室。
與三勝村敬老院類似,多祝鎮敬老院的入住率也不高。該院院長周桂如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多祝鎮有590位五保老人,目前只有19位入住鎮敬老院,入住者大多生活已不能自理,“老人但凡生活能自理,也不會來這里。”周桂如說,多祝鎮敬老院最多時住了40人,“但也沒有住滿。”
惠東縣民政局救災救濟股股長楊立勇說,該縣鎮村敬老院能提供900多個床位,但目前只住了192人,不足全縣五保戶總數的7%,“白沙、平海鎮敬老院每所住了28人,算比較多的,黃埠、白盆珠、新安鎮敬老院每所只住了3位老人。”
資料顯示,2008年,惠州市9039名五保老人中,在敬老院集中供養的不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