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畝之間知禮節,看齊魯夯實鄉間文明基礎
——“聚焦鄉村文明行動”媒體行系列評論之一
大眾網評論員 韋國騫
在提及中國農村改革問題時,溫家寶總理曾言:“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整個中國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中國的現代化。”其實接下來也可以說,沒有農村的精神文明,就沒有整個中國的精神文明。
何謂農村的精神文明?生活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的先祖悟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
既然是引導,那就說明不具有強制性,那么老百姓就有選擇權:你引導的對,能讓我們感受到實惠,我們就接受和支持;你引導的沒效率沒意義,我們就繼續原來的生活方式。因此這“鄉村文明行動”是否有效、是否高效則一目了然?因為成效不在數據之間,不看投入多少,全看百姓反映。民意面前,這項活動必須科學化進行,而其成功則實為不易。
“鄉村文明行動”一年多來,百姓反映如何呢?看看農村孩子在兒童俱樂部收獲的歡樂,看看農村老人在公益老年大學充電后的滿足,看看臟亂差的的中心大院變成人性化廣場后、曾充斥著垃圾的鄉間小河重新清澈后大家的笑容,就真的一目了然了。人為事不可能盡善盡美,但“鄉村文明行動”確實在向著盡善盡美上努力。分析一下一年多的“鄉村文明行動”發展軌跡可知,各地先以點突破,讓百姓享受到不同的實惠,進而各取彼此經驗,論證可否復制,并準備把“鄉村文明行動”的成果體統化輻射到面——這正是在科學地進行活動。
大致總結一二,山東的“鄉村文明行動”,是從環境(村容村貌)、文化(村風民俗、文化惠民)、治安(平安村莊)、民風(鄉村道德、生活方式)四個方面上下功夫,五年時間可能只為拉開序幕、夯實基礎、引導價值。但這個鄉村文明的基礎夯實了,接下來應該別開生面。
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十畝田間是桑園,采桑人兒真悠閑。走吧,與你把家還!十畝田外是桑林,采桑人兒笑盈盈。走啊,與你攜手行!)這首先秦的歌謠《十畝之間》,可能是當時士人對理想農民生活的幻想。其中所述的“閑適”與“歡笑”,何嘗不是兩千年后農民的渴望呢?今日媒體行成員即將走進鄉間,伴著這首歌謠,我們渴望看到十畝之間知禮節的情景,渴望看到農民走在收獲“閑適”和“歡笑”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