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反坦克導彈“撲”向目標,摧毀敵裝甲目標廖志勇攝
南海之濱,亂云飛渡,驚濤拍岸,海軍陸戰隊某旅一場場實兵演練接連上演。
信息穿梭連千軍,三棲精兵從天降。得益于近年來信息化建設不斷加速,海軍陸戰隊這把未來海戰中跨海攻堅的尖刀,如同猛虎插翅,正在變得更加鋒利。
從“口喊旗搖”到“一鍵傳達”——
灘頭破襲,戰斗指令直達末端
“嗖……”3發紅色信號彈劃過破黎明前的
“兩棲偵察隊實施抵近偵察”“工化營一連開始破障”……當記者找到旅長陳衛東時,他正使用手中的某型指揮終端編寫戰斗指令,無聲無息中,一條條戰斗指令便下達至營連和單兵。
整個指揮所安靜有序,指揮員抱著電臺大聲呼喊著指揮戰斗的場景不見了,以往因電臺受干擾而常常使用的旗語、燈光等簡易通信工具,也被“冷落”在指揮所一角。
“轟……”戰斗指令發出數分鐘后,島礁上傳來了幾聲巨響,阻礙登陸部隊進攻的幾座暗堡和障礙物被清除。島礁守“敵”精心設置的第一道防線瞬間被撕開一個缺口。
數十輛藍色迷彩涂裝的兩棲坦克、裝甲車、火炮劈波斬浪,以雷霆萬鈞之勢,沖過“敵”防線缺口,登陸場迅速擴大,陳衛東旅長也帶領參謀人員搶灘上岸,利用“敵”方暗堡搭建起前沿指揮所。
此時,天色微亮,濃霧和硝煙籠罩了島礁,前方偵查分隊將一線戰斗的實時畫面傳回了指揮所。眼看擔負正面突擊任務的兩棲裝甲車群遭遇某高地之“敵”的火力攔阻,陳旅長立即向某火力支援分隊下達了“對某高地實施火力打擊”的命令。
幾分鐘后,猛烈的炮火將一個個碉堡掀上了天,各戰斗群向“敵”島礁最后一道防線發起了總攻……
從“紙抄腿跑”到“一鍵決策”——
海島攻防,分布式指揮所高效決策
島礁破襲硝煙尚未散盡,旅戰術綜合演練又緊鑼密鼓的在某海島展開。
記者從此次演練地圖上看到,該旅作戰、政工、后勤等部門組成的數個指揮中心,散布在海島的不同地域。
走進指揮控制中心,鍵盤聲不絕于耳,顯示著海空情等戰場信息的電腦一字排開,戰場態勢一目了然。
陳衛東旅長緊盯著電腦屏幕上頻頻刷新的作戰信息,與參謀人員運用網上電子地圖,對戰場態勢進行認真研究判讀,制定作戰和保障方案。陳旅長一次次點下鼠標,一道道命令變為一個個加密數據包,瞬間便迅速傳遞至各指揮中心相應席位付諸實施。
“以往信息交換主要靠電臺,作戰文書多為傳統手工擬制,有時還需要人工分送,既耗時又費力,限制了指揮效率的提高。” 參謀長胡德海告訴記者。
如今,旅指揮所通過各種通信手段搭建起戰地指揮網絡,各個中心的分布越來越分散,但通聯卻越來越緊密,實現了信息實時共享和分布式處理,由此產生的化學效應,促使指揮效能成倍增長,正可謂“形散而神聚”。
指揮能力的躍升,還打破了兵種界限和專業分隊之間的“壁壘”。如今,該旅單一兵種獨立作戰的訓練模式已經成為歷史,信息化條件下的聯合作戰已經成日常訓練和演練的主打內容。
透過一線傳回的視頻畫面,記者看到,活躍在戰斗一線的新型裝甲指揮車,宛如一個個移動的機動指揮所,正指揮著裝甲鐵流不斷突破“敵”方層層設防的堅固陣地……
從“眼瞄手搖”到“一鍵制敵”——
立體登陸,信息化裝備成為戰場主角
清晨,一場立體登陸演練打破了海訓場的寧靜。
水下,“蛙人”搭乘運載器向岸灘快速滲透;海上,兩棲裝甲突擊車、步兵戰車駛出登陸艦,破浪沖鋒;空中,特戰隊員乘坐直升機低空突防,長距離向敵后迂回至……
全程觀戰,記者發現,相比幾年前,如今各種新式信息化裝備已成為海訓場上的主角。
海面波濤洶涌,某新型兩棲步戰車穿浪而行,炮長梁建光輕輕按下火炮操控界面上的幾個按鍵,火炮自動裝定和解算射擊諸元,炮彈出膛,灘頭的一座碉堡瞬時陷入火海。而放在以往,老式水陸兩棲坦克不僅轉向、停車等操作全是機械傳動,火炮射擊也全靠人工解算射擊諸元,射速不及現在的六分之一。
“嗖嗖嗖……” 搶灘登陸演過程中,工兵分隊某國產新型兩棲破障車快速機動至“敵” 陣地前沿,數枚集束火箭破障彈疾速飛出,將前方百米處的障礙炸開了花,后續抵灘部隊開辟出一條安全通路。
“能否在登陸作戰中降低戰斗損失,工兵的破障裝備很重要!”該旅工化營營長謝志良告訴記者,比起以往工兵攜帶單兵破障武器乘坐沖鋒舟前出破障,如今的信息化兩棲破障車,不僅防護性能好,破障能力是更是提高了數倍。
灘頭,一輛兩棲裝甲指揮車縱橫馳騁。讓記者感到意外的是,一場如此浩大的立體登陸演練,指揮部居然就在這輛車內。在這座移動“中軍帳”內,多種通信手段架起了四通八達的信息網,無論是傳輸距離還是抗干擾能力都今非昔比,指揮員安坐車中,不間斷的指揮著陸海空的各支分隊……
遠程突襲、封鎖滲透、破障攻堅……一批先進的信息化武器裝備的列裝,讓這支南中國海上的雄師勁旅如虎添翼,越發變得氣勢如虹。(中國軍網記者頻道/特約記者肖德倫、高毅、記者尹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