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前的蘇州路
常州路整治后
增綠補綠添設施,小區變公園納涼有去處
樹叢上纏繞著五顏六色的塑料垃圾袋,半人多高的小窩棚東倒西歪,疏于管理的綠化帶里或是雜草叢生、或是住戶隨意栽種的辣椒、黃瓜……未整治前的阜坦小區在居民的記憶里就是這個樣子。現如今,一片片綠草如茵整齊劃一,一叢叢花團錦簇斗艷爭芳,一處處健身器械配套齊全。遵循“見縫插綠、空中透綠”的原則,全面利
“小區都變成公園了,我也健健身、蕩蕩腿,爭取多活二十年。”正領著小孫子打秋千的王老太太,搖著蒲扇望著整治一新的社區,笑瞇了眼。
管整管維管長效,包袱變責任服務為群眾
“我在這個小區住了15年,一直沒人管理,道路破損了,也不知道找誰修,雨天更是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水坑,2
號樓的老張頭,一不留神崴了腳,兩個多月沒出門,”見到筆者采訪,正在樹蔭里下棋的王先生湊了過來,“你看現在,我們小區給捎門里居委會托管著,居委會出錢把路整的多平坦,走著舒心,還很衛生。”
聽溪園小區建成于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一直處于無物業管理狀態,居民也不想聘請物業公司,像這樣的舊小區在老城區還有很多。為了有效保持整治成果,指揮部多次協調相關辦事處,對整治后未聘請物業公司管理的小區,采取居委會托管的形式,由居委會工作人員一人包一樓,監督環境衛生、管理維護設施,逐步完善社區長效管理制度,讓越來越多的居民感受到樓院整治工作帶來的實惠和好處。
從粉刷一新的墻面到潔凈亮堂樓道,從主題鮮明的文化宣傳欄到配套齊全的健身器械,從平坦的道路到有序的停車位……伴隨著居民樓院整治行動的快速推進,昔時不受人待見的老舊小區“變妝”為四季有景致的清新社區,生活在膠州這座千年古城里的居民們正享受著幸福宜居的新生活。(青島新聞網記者 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