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物:胡景暉 職務: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
原標題:房產稅應與"房奴"關系不大
不同論調是在看反響
民間和有關部門,都在拋出各種論調,其實是試探社會各界對于房產稅擴面一事的反響
京華時報:今年8月,央行稱長期實施住房限購政策可能損害經濟,應用房產稅來取代限購,加快推進房產稅改革。而國家稅務總局回應“房產稅改革”問題時稱,房產稅的市場調控作用有限。為何兩
劉尚希:我認為包括民間和有關部門,都在拋出各種論調,其實是試探社會各界對于房產稅擴面一事的反響,希望檢測目前房產稅擴面的機會是否已經到來。我認為目前房產稅擴面試點的條件還不夠成熟。在有關部門進一步論證和確定方案后,最快也得明年再擴大試點范圍。
京華時報:你認為房產稅擴面改革的短期目標和中長期目標分別是什么?
張斌:從現階段的短期目標來看,當前房產稅征收的最主要目的,無疑是進行房價調控。擴大試點區域,無疑可以提高房產的持有成本,繼續擠壓現存的房地產泡沫,對購房需求產生壓力,達到立竿見影的目的。對于房產稅征收的中長期目標,目前不少省份已經遇到了財政增收日益困難的瓶頸問題。從長遠看,只要國內大面積征收房產稅,并把征稅對象擴大到居民持有的全部房產,而不是只對新增房產和高檔房屋征稅,那作為一個直接稅,房產稅將產生很可觀的稅收,會成為廣大基層政府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此外,通過房產稅的擴征,能起到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作用。
房產稅定位左右搖擺
難點是要確定房產稅是界定為面向普通民眾的“國民稅”,還是界定為調節貧富差距的“調節稅”
京華時報:通過渝、滬兩市房產稅改革試點,是否可借鑒推廣到全國?
張斌:渝滬試點方案主要針對新增房產和高檔房屋征稅,造成產生的效應相對有限。我認為有關部門應汲取經驗,盡快把征稅對象擴大到居民持有的全部房產,這才應該是政策調整的重要方向。
劉尚希:對于下一步的擴面試點工作,我建議仍然采取滬、渝兩市房產稅改革試點的方案,即只對高檔房產和新增的多套房產征稅,暫時只把房產稅界定為“個人住房調節稅”,或者稱“個人住房消費奢侈稅”,這樣有助于盡快擴大試點地區。
京華時報:房產稅改革推進的主要難點是什么?
劉尚希:最大的難點,就是有關部門要盡快確定房產稅的定義,是把它界定為一個面向所有普通民眾征收的“國民稅”,還是把它界定為一個調節貧富收入差距的“調節稅”,只向高檔房產和多套房產的所有者征稅。
房產稅難以在全國推開,實際上就是社會各界對房產稅有過多的幻想,一方面希望通過房產稅取代限購的行政手段,另一方面又寄望于房產稅能完善地方財稅體系,想把房產稅打造成地方的一個主體稅種。有關部門也一方面希望能通過房產稅補強地方財政,另一方面又顧慮普遍征收房產稅,會引發民眾的激烈反彈。
上述情況使得房產稅的功能定位左右搖擺,難以盡快推開。
應設合理的免稅空間
說房產稅扒了房奴一層皮,是一種誤解,因為房產稅征收肯定要豁免部分房屋。
京華時報:對房改房、經適房、限價房等特殊類型的房產,是否要執行有別于普通商品房的房產稅政策?
劉尚希:我認為對于這些特殊類型的房產,在下一輪房產稅擴面試點時都不應該觸及。因為例如經適房、限價房的所有者本來收入就不高。此外,我認為在下一輪房產稅擴面試點時,甚至對于仍然在還貸款期間的房產,也不要征收房產稅。
胡景暉:對一定套數以下、人均面積較少的,房屋總價不高的,都進行免征房產稅。這樣做,房產稅的征收就和普通老百姓其實沒有太大的關系,跟普通房奴關系也不大。
京華時報:目前不少專家爭論房產稅全面推開時,應采取首套房免稅,或一定面積、一定房產評估金額免稅等方案。您怎樣看?
劉尚希:從表面看,可能按一定房產評估金額免稅是最合理的,但事實上,恰恰這種方法是最不具實際操作性的。對于一套房屋,如果政府指定機構評估,個人很可能認為評高了,要多繳稅,認為找個民間機構可能會評得低。如果政府部門規定不對每套房屋評估價值,而是在城市中劃定幾個區域,每個區域制定一個每平米的房屋價格。這時大家對于區域的劃定標準,可能又會爭議多多,引發一系列問題。因此,首套房免稅,或對一定面積免稅,操作起來的可行性更高。
胡景暉:我認為應以套數為主面積為輔征稅。按房產稅征收原理,一定要征收存量房。但說房產稅扒了房奴一層皮是一種誤解,因為房產稅征收肯定要豁免部分房屋。比如,一家豁免一套房,或者人均60平米以下免征。從第二套開始,如人均面積已經達到60—100平方米的,征收房屋評估價的0.5%;家庭有第三套房,且人均面積超過100平方米的,征收1%的稅。拿北京來說,目前地稅部門已在各區域制定了最低計稅價,就把最低計稅價當成房屋評估價作為房產稅征收的基礎,并沒有難度。
京華時報:如果僅僅以套數和面積征稅,二環和六環的房子價格差距很大,會不會不公平?
張斌:設置合理的免稅空間是很重要的。由于首套房免稅和按面積免稅均存在不同地段房產價格差異懸殊,導致免稅標準可能不公平的問題。因此應該按照房產的市場評估價值,給予每個家庭100萬元至200萬元的免稅空間。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趙鵬 孫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