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照向記者介紹族譜的內容。
????“國”姓這個與“國家”可能有淵源的姓,看起來極為特殊。據歷史記載,國氏族人很有可能是姜子牙的后代。明永樂年間(公元 1403年~1424年),即墨地區開始有了國姓族人,并在這里繁衍生息 ,如今收錄到即墨國氏家譜當中的族人已經多達4000人。在即墨市環秀街道的國家泊子村,這個有著1920名常住人口的村莊,有一半是國氏后人。而村里流傳的老祖宗的傳說,使得這個
????“國氏是姜子牙后代”
????“對于國姓到底是從哪里來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比較受肯定。”國世曉是平度張家灣的一名高級教師,2004年國氏族譜續修時,他作為主編帶領族人們完成了續修工作 。他告訴記者,1924年第一次續修完畢的族譜中記載,國氏其實是姜子牙后代當中的一個分支。據介紹,姜子牙的后代中,有一位名為姜治國的后輩,當時姜治國被稱為“公子”,其兒子被稱為“公孫”,而到了孫子輩由于稱呼麻煩,便取了自己名字中的“國”字作為孫子的姓氏,因而國姓便產生了。
????國世曉說,根據族譜記載,明永樂年間,島城國氏第一世族人遷徙到了即墨的太祉莊扎根,最初來到即墨地區的只有三兄弟。他們在當地扎根后,國氏族人便在這里繁衍生息。如今即墨的國家泊子村,常住人口為1920人,有一半的人口都是國氏后人。周邊的即墨大稻池村、馬山等地也都有國姓族人分布。
????族譜600年里續修兩次????據了解,國氏族譜第一次整修是在1924年,由十九世當中一位名叫國常政的老文化人負責續修。根據記載,當時的族譜已經十分破爛,資料也非常零散,國常政老人將這些資料收集在一起,重新進行了修訂。第二次整修是在2004年。如今收錄到族譜中的族人已達4000余人 。
????“我們十多個人耗費了一年多時間,才將族譜修訂完畢。”作為重修族譜編纂委員會成員之一的國立照告訴記者,當初打算重修族譜時,他們幾個人一起到有國姓的村莊里尋找年齡輩分較長的愿意修族譜的老人 ,同時在國氏家族進行宣傳并征求大家意見。最終經過挑選,在幾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的帶領下成立了重修族譜編纂委員會,委員會又下設了幾個小組,到每個有國字的家庭當中進行落實,從家里的長輩到孩子的基本信息進行收集,最后交給編纂委員會。
????失散族人通過族譜尋根
????“俗話說‘有家就有族,有族就有譜’,在我們這些老一輩看來,族譜是一種文化傳統,應該每隔兩三代就增補修訂,繼續傳承下去。”國立照告訴記者,族譜可以讓村里的每個國姓人找到自己的祖宗輩分。而族譜續修完畢之后,不少在外地的族人也通過查詢族譜找到了自己的“根”,有的干脆從外地回來定居,有的則逢年過節都要對老祖宗進行祭拜。
????國立照說,去年他接到了一個電話,對方是一位60歲的國姓老人 ,老人說,從爺爺輩開始他們家族便從山東背井離鄉到了吉林“闖關東”,之后便定居在了當地。父親和爺爺去世后,老人年事已高,想要找到故鄉以寄托哀思,但卻已經無法從親人口中得知自己的祖輩信息了。經過多方打聽,老人聯系到了國立照,最終通過族譜找到了“根”。
????講述 曾經家家都會做木器
????記者在國家泊子村采訪時,不少老一輩的村民告訴記者,改革開放前,國家泊子村的木器業十分興旺。當時村里有120多戶人家,家家戶戶都做家庭式手工作坊,做出來的家具因為精美細致,在當時的即墨市十分出名。
????國立照告訴記者,村里紅紅火火的木器加工業與村里流傳的老祖宗的傳說密不可分。
????他告訴記者,當時流傳說,老祖宗去世之后,族人在太祉莊搭起了宗廟 ,每逢春節祭祖時,族人們都要從各地趕來祭拜。如果來得太早,宗廟不開門,來得晚了又要罰跪。不少后人想要將老祖宗的塑像帶到自己村里祭拜,為此發生了爭執。在爭搶過程中,國家泊子村的族人們拿到了塑像的身體,為了能有一個完整的老祖宗塑像,特意用木頭雕刻出了其他器官。而在雕刻過程中,后人們慢慢學會了制作木器,最終在村里形成了一條產業。
????國立照告訴記者,改革開放前,由于村里家家戶戶都會做木器,村里專門成立了一個木器廠。后來,隨著機械化工藝的引進,傳統的手工制作木器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有的族人轉而經商,而村里一些有想法的族人們開始琢磨著,要繼續將木器加工做下去,因而開始投資引進設備和工人,開設加工廠進行集中化機械化的木器加工。如今村頭一排排整齊的小樓房,都是當年靠木器加工發家的族人們建起來的。
????“像族里世字輩的國世帥,有自己的加工廠和銷售店,規模也越做越大,現在不僅僅做木器,還做沙發、席夢思床。”國立照告訴記者,除了這種規模化加工方式,村里還保留著傳統手工式的木器加工,今年75歲的族人國常軍,帶著兒子、女兒、女婿一起做手工加工,為一些企業和個體商戶們做辦公桌椅等,現在也在即墨市家具商場里有專賣店,生意也不錯。(記者 陳界交)
上一篇:女司機開本田凌空翻轉18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