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區 新生活 新期待——膠南穩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整潔靚麗的居住環境,便利貼心的公共服務,井井有條的社區管理——這一切已不是城市居民享有的專利,如今在膠南,正在建設的新型農村社區,使廣大農村人口也享受到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為擁有78%農村人口的膠南,一直將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保障農村人口的切身利益,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實施村莊“五化工程”、進行城鄉環境
膠南按照“社區園區共建,興業富民同步,建設管理并舉”的總體要求,以多村社區建設為主,按照每個社區3000—5000人、服務半徑1.5—2公里的規模,結合村莊布局、產業特點、片區改造及重大項目建設等實際,將980個行政村規劃為183個新型社區,大體劃分為集聚型和服務融合型兩種,這兩種類型又是相互融合、相互貫通的。其中,城中村改造型社區24個,小城鎮聚集型18個,功能區整合型18個,龍頭企業帶動型 (產業集聚型)19個,中心村輻射型68個,合村并居型36個。目前,全市計劃新建的20個集聚型社區已全部開工,并且建成了26處社區服務中心,其中靈山衛街道朝陽山社區、濱海街道鳳凰社區等6個集聚型社區列為青島市示范點予以重點培植;30個服務融合型社區的服務中心陸續開工建設,部分已經建成,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取得了驕人成績。
高標準打造宜居幸福社區
珠山文苑社區是一處典型的集聚型社區,地處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核心區域,安置了張家村、黃石圈等5個村800多戶村民。社區占地154畝,總投資4.5億元,總建筑面積18.67萬平方米,預留村集體發展用房2.96萬平方米。目前,多層安置樓已交付使用。為了使居民住的更加舒適,以珠山文苑社區為中心,將服務半徑外延1.5公里,轄生活居住、文化教育、商貿服務三大功能分區。建成社區管理服務機構辦公場所3000平方米,含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民俗展覽館等7大服務機構,群眾可一站式享受費用繳納、卡證辦理、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物業管理、治安調解等37項便民服務。實行人性化的惠民保障政策,回遷村民每人每月可領取生活用品和失地農民保險,為失地農民解決了無生活來源的難題。如今,社區居民生活質量、幸福指數不斷攀升,在未來5年內,總人口預計將突破8萬人,讓更多的群眾享受到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成果。
在鄉鎮建設服務型社區,為居民提供各類生產生活服務,使得居民自發地逐漸向中心村集聚,已成為鄉鎮社區建設的一種模式。丁石洼社區是由原丁石洼、王家洼、灘頭3個行政村合并而成的。丁石洼村在經濟建設、居住環境等方面都走在周邊村的前列,對周邊村莊起著示范帶動作用。根據黨員和村民意愿,先成立聯村黨總支,接著制定了合并三個小村的方案,得到了各村村民會議的支持,隨后水到渠成地將丁石洼、王家洼、灘頭三村,合并設立丁石洼社區。丁石洼合村并居后,開展生產生活服務,亮化綠化美化環境,社區面貌大變樣,尤其是為社區村民提供統一灌溉、統一耕種、統一收割、統一覆膜、統一脫粒的“五統一”服務,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并為村民節約了不少的費用支出,贏得了群眾的認可。
以產業為引領統籌解決農民就業難題
社區建好了,農民居住條件改善了,生活便利了,就業又成了擺在政府和百姓面前的頭等大事。為此,膠南創新社區建設模式,做到早規劃、早安排、早受益,在規劃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過程中,將農民的就業安置問題全盤考慮,按照“產業為基、就業為本”的要求,根據資源環境和區位特點,因地制宜,發揮產業優勢,放活農村土地流轉,鼓勵引導有條件的社區采取直接投資、土地入股等手段,推動農民就近就業、就地轉移,走出了一條統籌解決農民就業問題的新路。
以現代商貿金融區為發展目標的大盧家疃社區,地處城市中心區,總面積876畝,是城中村集聚型社區,轉移安置大盧家疃、西盧家灘等五個村莊,1715戶、6299人。社區沿北京路兩側規劃建設了以商業貿易、休閑娛樂、居住辦公為主導功能的千米商業街區,著力發展餐飲、零售、娛樂等三產服務業。目前,北京路西側大盧安置區配套建設的13700平方米商業網點、東側光大銀都項目25939平方米商業網點、泰發檳城項目30061平方米商業網點已基本建成,年底投入運營;北京路西側星河城項目10700平方米商業網點正在建設。在考慮社區今后的集體經濟收入時,商業網點的建設預留了村集體發展用房,建成后將按照比例分配給各村,作為社區穩定的收入來源和今后發展的動力。與此同時,規模化的商業網點可提供1000余個就業和經營性崗位,社區周邊濃厚的商業氛圍也給居民租賃房屋、增加收入提供了便利。
張家樓鎮丁家寨藍莓產業社區是以特色產業為支撐建設的服務融合型社區,社區實現了產業在社區中集聚發展、群眾在社區里就業致富。據介紹,該社區覆蓋10個村2056戶,總面積17.05平方公里。社區依托沃林農業(青島)有限公司建設萬畝藍莓產業園,居民將土地租給公司種植藍莓,同時在藍莓園區打工,既實現了土地的保值增值,又可在家門口再就業。截至目前,萬畝藍莓產業園已流轉土地8000畝,栽植藍莓6200畝,帶動參與藍莓種植農戶580戶,農民增收1000多萬元。
此外,以旅游業為發展目標的北高家莊社區,以服務保障西海岸經濟新區核心功能區建設為主的華山社區等一系列統籌居住、生活、就業的新型農村社區正在建設中。 “團隊式服務”將社區職能落到實處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逐步融合、群眾認可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推進器”就是社區的管理和服務。膠南按照“社區化管理、團隊式服務”模式,以服務群眾為切入點,積極組織開展公共服務、志愿服務、互助服務,提高了群眾的認可度。
在膠南市泊里鎮河東社區,社區居民只要攜帶身份證,就可以到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測血壓、做心電圖等免費查體。在泊里河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由鎮衛生院抽調的大夫和護士團隊常年坐診,為群眾免費提供基本醫療、慢病隨訪等優質醫療衛生保健服務。
像河東社區這樣,膠南已建成包含衛生服務中心在內的社區服務中心147個。新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的建筑面積一般在500—3000平方米不等,都設便民服務站、社區組織辦公室、計生服務室、衛生室、警務室、幼兒園、文體活動室及室外活動場所,配套相關服務器材設施。社區服務中心工作團隊包括鎮直部門干部、大學生村官、各村村干部和其他社會力量。
按照“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原則,膠南整合鎮機關干部、“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干部、公安民警、農技人員、鄉土人才、社區醫生、農村教師、水電工、信貸員以及志愿者等力量,組建社區服務團隊,為社區居民提供公共服務、志愿服務、互助服務、市場服務等多元化、精細化、個性化服務。目前,該市已成立服務團隊183個,團隊成員2190名,其中,行政管理服務人員1314名、公益性服務人員328名、經營性服務人員438名、志愿者服務人員110名。目前,各社區均建立了包括社會矛盾隱患、計生管理、社會保障、重大事項等八大項內容的管理服務臺帳,化解矛盾糾紛900多起,開展便民服務2.1萬多人次。
膠南還創新干部工作模式,建立社區服務體系,將1/3機關干部留在鎮、街道,2/3機關干部下沉到社區,把政府公共服務“打包”送到農民身邊。建立社區干部“雙定雙考”制度。選派部分鎮機關干部到社區“專職”工作,同時安排在鎮職能站所和特殊崗位上的干部到社區“兼職”工作,實行“一人雙崗雙責”和“一人兼多個社區的某項工作”,在社區定職責、定目標,進行工作目標考核和干部考察。由“群眾到機關辦事”轉變為“干部送服務上門”,讓群眾感受到了“干部在群眾身邊、群眾在干部心中”。通過創新管理,黨委政府、各種組織、干部群眾廣泛參與,社會管理、社會服務有機結合、相互促進,保證了農村社區的社會穩定和各項事業的發展。
利用社區這個平臺,開展為民服務,使過去分散的資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形成了公共服務、志愿服務和市場服務相結合,各種組織、全體群眾廣泛參與的局面,提高了社區服務的水平與質量。讓村民感受到社區建設的好處,享受到社區建設帶來的便利。
從今年開始,膠南市財政將每年安排1億元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專項資金,對各鎮、街道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實施以獎代補。對新開工建設的集聚型社區和新型社區服務中心,由財政撥付啟動資金,鼓勵先行先試。我們有理由相信,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步伐將更加堅實有力,農村百姓正邁向更加幸福的新生活。
上一篇:青島向人人病有良醫健康城市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