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中石化被曝嚴重環境違法行為
追問
1中石化為何敢屢查屢犯?
卓創資訊分析師陳晴表示,央企在地方的企業人事、財權等都不歸地方政府管,上繳稅收也不歸地方政府,幾乎沒有什么受制于地方政府。反而這些企業在當地會拉動一些相關產業鏈發展并解決一些就業問題,地方政府甚至會敬畏這些企業。
“例如石化企業會說如果停產,油品供應無法保證會鬧油荒,這時候地方政府
一位與環保部關系緊密的業內人士也對記者表示,這樣的事情發生并不奇怪。“問題的核心是環保部門對于這樣的企業沒有辦法。”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國內環境法權威專家汪勁表示,中國的環境違法成本太低也是主因,主要措施就是罰款,且罰款金額也很小,主要是針對企業罰款。而歐、美、日等則是罰企業又罰人,對于違法排污這樣的重大誠信違規行為,在國外處罰非常嚴重,相關責任人的人身自由以及財產都會受到懲處。
2地方執法為何難抗央企?
汪勁對記者表示,這個事件表面看是執法問題,但背后是體制和立法問題。
他表示,央企國企從環保投入上來說總量落實還是比較多的,但是一旦遇到問題,央企又有很強勢的抗擊力。幾乎在所有公共利益執法領域,國企都是一個最大的違法者。這背后的體制問題就在于很多國企尤其是央企都是有行政級別的,企業的領導也有行政級別,未來也可能成為地方官員,地方環保部門與之平級,不敢與之對抗。
從地方政府角度考慮,在環境保護等公共利益領域和經濟發展博弈時,政府也一般會選擇經濟發展,因為政府領導有政績考量。
汪勁稱,中石化之所以敢要挾地方,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一旦處罰停產,可能帶來社會問題,影響供應鬧油荒,或是影響就業,影響社會和諧與維穩。
3中石化會受怎樣的處罰?
汪勁對記者表示,目前環保部還沒有對上述企業的違法事實做出具體判定,即違反了哪些法律,因此還難以做出哪些相應懲處和罰款等。
汪勁表示,中石化上述企業主要涉及違規排污,但據2008年《水污染防治法》里對于企業違規排污的懲罰金額僅有10萬,或是最高罰款為排污費的3倍,金額很少,企業違法成本太低。即使最終環保部門開出最高幾十萬的罰單,或是要求法院強制執行,一般國企也會申請行政復議不予執行,法院強制執行的效力也不高。
另一位資深業內人士也表示,若最終實施區域限批已經是目前最嚴厲的懲罰,即企業所在的一個區域所有的項目審批都將受限。但最后環保部能否真正做到區域限批還很難說。
觀點
“央企更應該承擔社會責任”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昨日對記者表示,聽到這樣的消息也比較吃驚,讓人喪失了對中石化這樣的央企在環保工作上的信任。
“央企本身更應該承擔社會責任、執行國家的環保標準,作為央企,中石化這么做是得不償失,反而加重與老百姓的對立。局部地方企業的環保問題會抹殺了整個集團之前所做的所有環保工作。”
他分析認為,不管是民企還是央企,企業在生產同時因成本問題都會與環保做博弈,靠企業的自覺意識來做環保是很難的。但作為央企一般而言不會選擇這么做,因為個別工廠的利潤還不足以讓企業冒這樣大的風險。
據了解,東興公司、廣州石化兩家煉廠的規模分別為500萬噸和1570萬噸,與其他大型煉油廠相比規模并不是很大。
鏈接
中石化曾獲社會責任杰出獎
中石化是去年國資委央企業績考核的A級企業,獲得A級考核結果不僅要完成國資委給予的經濟指標,在環保上也不能出現重大問題。
在其最新發表的《2011年可持續發展報告》中,中石化對公司的環保以及安全工作有非常全面的論述。如:2011年中石化在安全隱患投入上就達到15.77億元。公司榮獲由新華社主辦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杰出企業獎”。
針對排污問題,報告中寫道:“石油石化行業不可避免會產生一些廢氣、廢水、廢渣(三廢)。我們十分重視對三廢的治理,努力實現完全達標排放,盡可能減輕對環境的影響。2011 年,我們組織工藝、設備、環保管理專家組開展對多個企業的環保評估和后評估,幫助企業分析環保管理和環保設施運行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工作改進建議。”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昨日在中石化官方新聞網站上也有一篇文章介紹廣州石化的成績,在短時間內成功高端無紡布聚丙烯料取代進口產品。
回顧
中石化環保問題不斷
2010年10月 多家民間環保組織聯名致信國家環保部,狀告中石化有26家下屬企業存在排污超標等環境違規行為。
2011年3月 中石化上海高橋分公司脫硫管道破裂,硫化氫氣體外泄。
2011年5月中石化旗下湛江東興石油有限公司,未妥善解決項目衛生防護距離內石頭村居民搬遷安置問題,存在重大環境安全隱患。
2011年11月 國家環保部發函,退回中石化已經開工的湛江港鐵山輸油管道環評。
2011年12月 南京市供水節水管理處連發數十條微博,稱中石化南化公司長期拒繳污水處理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