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花招迷人眼買家有計“防忽悠”
中秋在即,長假在前,島城市場空前火爆起來。家電廠商、月餅廠商、酒水廠商、水產商、菜販、建材商……就連網上的商家也是連連打出組合拳,和線下商家比狠促銷。
但是,消費者也已在林林總總的商業促銷中長了見識、商家的促銷越是看上去很美,消費者越不一定買賬,相反老老實實做品質、性價比高的商家更受歡迎。金九銀十之際,記者走訪島城市場,看看商家和消費者的攻防大戰
實例
別管線上線下 還得綜合比價
“買家電就趁黃金周,價格最低最實惠。”這是多年來家電賣場的節日促銷戰略在消費者心中形成的固有印象。但今年有了變數。近日,一場電商價格戰引足了眼球。雖然這場價格戰沒怎么開打就偃旗息鼓,并留下了欺詐的惡名,但在消費者心中卻種下了種子:原來網上也可以買家電,只要比對了也能買到好價格。九月該如何選購家電、怎么出手劃算呢?消費者黃女士親身經歷了一把“比價購物”。
顧客:
三件產品——一件線上便宜 兩件線下便宜
黃女士今年30歲,是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上班族。今年8月,她趁孩子放暑假重新裝修了房子,集中淘汰了一批舊家電家具:平板電視、洗衣機、床、沙發。賣掉了舊的就要買新的,9月上旬開始,她拉開了清單準備購置家電:電視從32英寸升級到40英寸,洗衣機從直筒的升級到滾筒的、中秋節后正好是老人生日,給父母各買一部新手機。
8月份的電商價格戰讓黃女士學了一招:比價!“以前賣場的家電到長假促銷時才打出實價,平時的價格需要講價,這讓人有點不爽。”黃女士舉例說,比如明明一款40英寸的外資品牌電視已經賣到了3800元的市場價格,但逛賣場時看的價簽仍是4300多元,有的消費者可能看一眼覺得貴就走了,其實這個價格是虛的,只要詢問售貨員幾句,很快就能把各種優惠加起來降幾百元。“所以我想了個辦法就是網上先比價,然后去店內挑選。”黃女士說,她在網上下載了一套的比價應用,先在天貓、京東、庫巴、蘇寧易購、亞馬遜、當當等電商網站上找比較熱銷的產品,然后綜合比價格,這樣對于產品的價格大體水平就心里有數了。
上周,她選了一款外資LED平板電視,經過比價,發現價格最低的是某網站的3499元,其他網站的貴出幾元、幾十元、到一百多元不等。第二天,黃女士就去南京路上逛國美、蘇寧家電賣場,在賣場里,黃女士看到這款電視標價都在4500元以上。要是平時,黃女士看一眼就走了,但是這次她知道怎么砍價了,“網上還不到3500,你們怎么這么貴。”黃女士問售貨員。售貨員的解釋是電商大戰時線下也賣過3500元,但是后來很快就改回去了。現在也有別的優惠,但肯定比線上貴一些。在這家賣場,該電視最低報價是3800元。“合資品牌電視還是網上便宜。”黃女士回家后,趕緊把限時特價的3499元的電視買下來了。雖然在賣場白跑了一趟,但她做到了心中有數還是有些得意,“終歸是買的最便宜的。”
用同樣的線上線下綜合比價方法,上周末黃女士又買了一臺西門子滾筒洗衣機,一部三星智能手機,但這兩件商品,線下的賣場反而便宜。買了3件家電,讓黃女士有了心得體會:這電器到底線上便宜還是線下便宜還真不好說,要想真實惠就得貨比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