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中校慶慶典上,兩位老同學見面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10月6日,青島兩所著名中學——青島58中和39中同時迎來建校六十周年慶典。六十年一甲子,對于一所學校來說,六十年校慶承載著太多人的記憶和期盼,兩所學校的校友均紛紛返回母校。記者采訪發現,盡管校慶慶典本身很隆重,但學校都把校慶最根本意圖定位為育人,要借助校慶對在校生進行教育。今年青島有一批名校都迎來“大年校慶”,教育專家也對青島
歷史名校形成原因進行了專門分析。
58中老校友自發為母校獻藝
作為一所優質高中,近幾年青島58中一本達線率每年都在遞增,在今年高考中,更是有近九成畢業生考上“一本”,創下了令人矚目的“58中現象”。全國39所“985工程大學”中,有37所高校錄取了58中的學生。
青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鄒川寧在校慶慶典上表示,青島58中是一所名揚島城、享譽齊魯的重點高中,在青島教育界起到了排頭兵的示范性、典型性、輻射性的帶頭作用,已經成為了青島教育的一張亮麗名片。
當天校慶的重頭戲是慶典演出,而演出中的不少節目都是校友自發組織表演的。58中13名60多歲的老校友,自發組織合唱《老師我想你》,組織者是58中的1965屆校友王長波,他是淄博市臨淄區實驗中學原校長、全國優秀教師、山東省特級教師。作為一名老師,王長波深知教師工作的不易,因此他才特意組織了這個節目。
58中組建的青島市第一個學生大型交響樂團——金鑰匙交響樂團,也在校慶慶典上進行了演出。這個學生樂團已經接到由國務院新聞辦、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和奧地利政府共同主辦的“2013奧地利·中國藝術節”的邀請,元旦前后,樂團將赴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
39中唐國強倪萍送書畫祝福
同一天,是另一所著名高中——青島39中(海大附中)60周年校慶日。青島39中創建于1952年,時為山東大學工農速成中學,先后命名為山東大學附屬中學、山東海洋學院附屬中學、山東省青島第三十九中學,2003年加掛“中國海洋大學附屬中學”校牌。
39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該校培養出諸多明星大腕,唐國強、倪萍、王繪春、趙娜、王靜、張山、陳好等一大批影視明星都出自該校,39中也被譽為“表演藝術家的搖籃”。
在10月3日,39中已經提前舉辦了60周年校慶音樂會,校友倪萍為母校送上了兩幅自己的最新畫作,一幅畫是一個母雞帶著一群小雞在覓食,另一幅畫是在一座巍峨的高山上,一條悠長的山路曲折綿延,山腳下是一個大人牽著一個孩子前行的背影。倪萍希望自己的學弟學妹能懂得感恩,成才成家。唐國強因檔期原因未能返回母校,委托師弟張山帶來了一幅自己的書法作品,祝賀母校的60歲生日。
在6日校慶慶典上,39中組織了退休老教師集體走紅地毯,享受“明星”待遇,還邀請校友在學校手模墻留下自己的手模,以及對母校的祝福。
思索 紅火辦校慶能帶來什么
5年一小慶、10年一大慶,這是青島各學校對待校慶的普遍態度,今年又是青島的校慶年,9月,青島6中舉辦了50周年校慶,平安路第二小學舉辦了60周年校慶。10月,在58中和39中舉辦完60周年校慶后,臺東六路小學將在青島大劇院舉行建校110周年慶典活動。紅紅火火辦校慶背后,究竟能夠帶來什么?這是教育界不少人正思考的問題。
58中校長袁國彬為了這個60周年校慶,已經足足思考了長達一年時間,在他看來,宏偉盛大的校慶慶典只不過是種形式,回歸到學校育人本職作用才是根本。“學校舉辦校慶可以詳細梳理過去歷史,整合校友資源,為校友們重新團聚提供平臺和契機。但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對在校生起到激勵作用,讓他們了解母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增強自豪感和自信心,學校辦校慶過程就是一個育人過程。”袁國彬認為,“大年校慶”對于一所學校來說是一次機會,是推動學校辦學層次提高的一個有力“跳板”。
58中高三生張瑤就對校慶有一番自己的感受,“一名高中生,在高中最多只能待3年,我覺得能夠趕上六十年校慶是個很難得的機會,校慶其實是一個傳承學風的機會,我借此能夠和畢業的師哥師姐進行面對面交流,受益匪淺,對明年高考很有幫助。”張瑤還總結了58中學生所獨有的“小本精神”,即幾乎每名學生都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把各種知識點記錄在上面,在跑操、排隊打飯等間歇期,掏出小本子進行學習,不浪費一點兒時間,她認為類似于“小本精神”都應該是校慶中大力提倡的學習風氣。
青島39中也不是只拘泥于校慶慶典,在校慶中還舉行了以“學校發展與特色建設”為主題的校長論壇,邀請來自國內知名中學的100多位校長參加論壇,為學校未來發展出謀劃策。
解讀 三大因素成就歷史名校
舉辦校慶的各類學校,都期盼著能夠成為載入史冊的歷史名校。青島市教育局“教育專家咨詢團”團長、研究員翟廣順分析認為,青島歷史名校具有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備受關注等特點,而一所歷史名校的形成,至少要具備三方面的要素:
首先,辦學較為穩定,注重特色立校。解放以來青島中學不斷增加,除了“文革”時期將10所地處嶗山地區的學校劃歸當時的嶗山縣管理外,一直由市教育行政部門直接管理,財力相對充足,政策相對穩定,管理層次相對較高。青島的中學發展過程較少分分合合,“折騰少”就容易于形成辦學特色。
“青島39中雖脫胎于山東大學工農速成中學,但建校時的校址仍然保留,大門的朝向、學校中軸線也保持原貌,長期保持穩定。”翟廣順表示,39中的藝術教育,尤其是表演藝術特色萌芽于建校初期的上世紀60年代,及至上世紀70年代出現了唐國強、倪萍等一批演藝界明星,因此“39中現象”聞名全國絕非偶然。
其次,學校校長多為能人,崗位任職時間較長。青島教育界認同這樣一句話:有一個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校。凡是歷史名校,能人校長都有很長的任期,有的甚至任職到退休。如以前的青島58中于肇慶、青島師范學校臧思遠、青島6中宋懋鈺等人,從參加工作就在這所學校,從普通教師做起,一步步走上校長崗位,直至退休。賢能校長把一生事業獻給一所學校,就能成就這所學校,同時也成就了校長個人。
最后,尊重學校歷史,堅持在繼承中創新。盡管許多學校面貌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但歷史名校大都留有遺址和遺跡 。如 9中的“禮賢樓”,市實驗小學111年前的總督府童子學堂 ,都進行了重新修復,對青島歷史文化風貌的保護起到了促進作用。
■現場
74歲北大校友終見84歲恩師
“老師好,您還記得當年的學生嗎?”今年74歲的崔盛元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但當遇見自己的昔日恩師——已經84歲高齡的王鳳英時,仍像當年學生一樣恭恭敬敬,崔盛元是在上世紀50年代從當時青島5中考上北京大學法律系的,之后就再也沒有回過老家青島和母校,這次借著校慶時機,老人終于圓夢。
崔盛元聽力不好,要佩戴著助聽器才能聽清旁人說話,但聊起曾經的求學經歷,崔盛元仍記憶猶新。“我是班上的班長,那時候高考直接關系到人生前途與命運,我很緊張,考完天天去傳達室盼錄取通知書,去了好幾次都撲空,本以為沒希望上大學,結果一下子來了北大錄取通知書。”崔盛元說,他是當年高考中,青島考上北大唯一一名學生。崔盛元班上還有一名同學姜華山那年考上了清華大學,一個班里同時考上北大清華,這在當時青島教育圈引起很大轟動。
當天還有一位不是校友的特殊嘉賓——77歲的周廉杰,盡管沒有在58中上過一天學,但他3個兒子都先后從這所學校畢業,由于3個兒子都在外地沒辦法回來,他當天是特意代表兒子們來給母校送祝福,“盡管我沒有在這里上過學,但和這里老師們都很熟悉,我非常感謝58中為我兒子們提供的良好教育。”周廉杰為58中送來了自己親筆所寫的書法,表達心意。
■歷程
校名三度更改辦學一直不凡
翟廣順應邀來到58中參加校慶慶典,向記者回憶了58中這所名校在60年里所走過的艱辛歷程,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實58中起初并不是這個校名,這所中學曾經先后三次改名。
“1952年青島5中建校,雖在偏離市區的郊外,但辦學業績一直不凡。”翟廣順介紹說,1964年7月,5中黨支部書記曹善杰赴北京出席全國中、高等學校政治教育工作會議,是當時青島唯一代表,同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合影。
1969年3月,青島市下放中學管理體制,將設置在嶗山縣境內的10所中學交嶗山縣領導,青島5中更名為“嶗山縣第一中學”。“這所學校雖是‘下放’,但卻具有‘縣一中’的特殊地位,占盡了天時地利。”翟廣順表示,改名并沒有影響教育質量,嶗山1中25年的辦學業績在青島始終保持一流。
1994年4月,國務院批復青島市市區行政區劃調整方案。當年11月,青島市編委根據解決區劃調整遺留問題的《會議紀要》批復嶗山一中劃歸青島市教委管理,更改為青島58中,學校由此進入新的發展期。58中重新返回市轄學校行列,使原有的青島中學格局重新“洗牌”。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