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溫家寶來到淹沒田頭小學的滑坡體前,向遇難的孩子和村民獻上一束菊花 新華社圖
10月4日8時10分許,彝良縣龍海鄉鎮河村油房村民小組發生重大山體滑坡,約5萬立方米滑坡體傾瀉而下,頃刻間淹沒了山腳下的田頭小學,18名學生和1名村民遇難。
災害發生后,人們提出疑問:學校為何在國慶假期里還要上課、“9·7”地震造成重大傷亡后復課學校地址是如何確定的、學生們為何
疑問1:
有人曾發現山體開裂?
村民:未向村干部或上級部門匯報過
發生滑坡的油房村小組村民們說,此次滑坡的這面山坡,在1976年時曾發生過滑坡。此后,村民們還先后于1997年和今年5月在滑坡山體上發現過裂痕。但由于自身的安全意識不夠,他們沒有向村干部和上級政府部門報告過。
在油房村小組,村民王志祥說,有村民在今年6月份發現山體開裂,并且裂紋很大。出現裂紋的地方就在村民常國從的地里,滑坡前,地里種著洋芋。
常國從的母親夏宗芝肯定了這個說法。她說,今年5月下旬的一天,她到洋芋地去,發現地里出現了寬度有五六厘米、長約幾丈的裂紋。裂紋寬窄不等,最寬的可以放進手掌,但看不到裂紋到底有多深。發現裂紋后,她擔心垮山,地里的洋芋會受損,就打電話給兒子常國從。常國從的妻子高如江說,擔心地里的洋芋因滑坡受損失,從5月26號日開始,婆婆夏宗芝就在地里挖洋芋了。
夏宗芝的親屬鄒友松說:“我也聽到過姨娘(夏宗芝)說發現山上有裂縫,擔心洋芋受損,她的洋芋挖得比別人早,天不亮就去挖了。”
油房村小組村民、64歲的張順明老人說,他家沒有土地在滑坡體上,今年端午節后的一天,吃過早飯后,他去滑坡山體上割豬草,走到常國從的地時,看見地里有四五丈長的裂紋。
滑坡的山體是一面山坡的下半部分。更多的村民一致說,這面山坡過去曾發生過滑坡和開裂:滑坡發生在靠山尖的部位,時間是1976年。而在1997年,這面山坡也曾出現過數十米長的裂紋,寬度可以塞進拳頭,就在這次滑坡斷裂口附近。后來,隨著耕種土地,裂紋被破壞了。
村民們坦言,發現裂紋后,大家的安全意識都不夠,以為滑坡的規模不會太大,而且下方又是河道,即使滑坡也不會有多大損害,因此根本沒有引起他們的重視,也沒有向村干部,甚至上級政府部門報告過。
疑問2:
老師在哪里?
學校教師:當時離上課時間還早,照常在家備課
災害經媒體報道后,不少網民提出疑問,學校被埋的全是孩子,學校的老師當時在哪里?
被埋的田頭小學是棟一層平房,之前已閑置了兩年。“9·7”地震后,上壩完小成為危房,該校三、五兩個年級共兩個班的學生36人,轉移到此上課,其中五年級17人,三年級19人。教師只有35歲的李志松一個人。
李志松的家就在田頭小學對面的公路邊。他說,有些孩子的家離田頭學校遠,上學要走兩小時路,因此學校通常是上午9點左右上課。因為路遠,有些孩子經常要到9點20分才能到校。
滑坡那天,距離上課的時間還早,他照常在家里備課。聽到滑坡發出的異響聲后,他才看見學校不在了。他馬上給完小的校長李文佳打電話報告了情況,之后就從家里跑到學校去,在廢墟堆里到處找孩子們。開始連校舍的位置都無法準確判斷出,只有根據廢墟堆里的竹林做參照,來推斷被埋校舍的位置。只要發現有一點空間或者縫隙,他就徒手去搬掉石頭挖開泥土,聲嘶力竭地向學生們呼叫:“我是你們的老師,你們在哪里?請答應我……”
一遍又一遍地尋找呼喊,李志松也沒有聽到任何回應。現場狀況讓李志松意識到,被困孩子們兇多吉少,但他還是一塊一塊地搬開石頭,流著淚尋找學生。之后,村民們趕來了,一起搜尋孩子們,但仍一無所獲。
6日下午,在一頂救災帳篷里,李志松雙眼通紅,他說只要一提到孩子們,他就想哭。“一下子失去了10多個學生啊,我也痛心。這些孩子都是我的學生,我也不想失去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