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文化自強——
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文化自強,從根本上說是對文化強國的向往追求。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最終要體現為文化自強的目標和行動。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創排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在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大劇院連續演出100場,中國舞臺藝術的深刻表現力讓世人驚嘆。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10
這10年,是文化創造力空前迸發、文藝創作百花爭艷的10年——
文化繁榮、文藝當先。10年來,我國的文藝創作表現手法日益豐富,在美術書法、戲曲話劇、影視歌曲等各個領域都涌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話劇《郭明義》,電影《建國大業》,電視劇《誓言今生》……一部部膾炙人口、昂揚著民族精神和時代氣韻的作品,展現了我國文藝大繁榮大發展的生動局面。
黨的十八大代表,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振武認為,加強原創作品生產是體現文化建設成果的重要標志,也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效途徑。上海特別重視推進“新品、優品、精品”創作,努力將自身打造成為優秀文藝作品的重要原創基地。僅2012年上半年,就有10部“上海制造”的優秀電視劇登陸央視。
這10年,是中國文化加速“走出去”、影響力日益增強的10年——
文化“走出去”,凸顯了一個文明古國走向文化復興的堅定決心,是實現文化自強、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必經之路。
“孔子,孔子,人人都在討論孔子。跨越了2000年,孔夫子‘活躍’在東方人、西方人的唇齒之間。”聯合國經社部戰略規劃司司長內維德·哈尼夫曾發出這樣的感嘆。自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2004年11月21日在韓國首爾揭牌至今,387所孔子學院和509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已覆蓋全球108個國家和地區。
目前,我國與100多個國家簽訂了文化合作協議,以“文化年”、“國家年”、“交流年”為主題開展了各類大型國際文化活動;在海外已建成巴黎、柏林、東京等多個中國文化中心;不同規模的中國文化節、藝術節,“相約北京”、“上海國際藝術節”等國際性文化交流品牌已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近10年,中國傳統藝術從過去的主動‘送戲上門’,變成了國外積極邀請演出。”黨的十八大代表、北京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說,昆曲作為百戲之母,在國外演出非常受歡迎,這說明中國文化越來越得到國際認同,中國文化的力量正越來越受到國際重視。
“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設計的藍圖,是中國增強文化自覺、重樹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的鏗鏘誓言。
“蓄之以道,養之以德。”隨著中國的發展,隨著中國文化的振興與傳播,世界將更廣泛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旺盛活力和無窮魅力。
王弢 田豐 魏賀 曹玲娟 余榮華 姜峰 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