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張偉平曾為《金陵十三釵》爭取到首周45%的票房分賬比例
張偉平種樹 后來人乘涼
中國的院線制度自2002年起引入,經過十年發展,才確立了目前43%:55%的分賬比例。而從2002年至今,分賬比的每一次提升,都有張偉平的身影。
注明電影研究者Magasa指出,2000年左右,分賬比例尚保持在35%左右。2002年,借《英雄》(電影版、美劇版)強勢崛起的東風,張偉平親
但為何去年《金陵十三釵》與院線鬧分賬,五大公司卻按兵不動呢?影評人韓大刀認為,“一是可能時間倉促,沒來得及跟進;二是因為當時各片商有自己的利益想法”。有意思的是,去年此時,《金陵十三釵》跟院線打分賬戰時,博納表示自己同期上映的《龍門飛甲》不參與此事。但今天的《通知》中,博納卻赫然位列五大公司之列。
“可以想見,張偉平去年的成功模式,為五大公司今天的《通知》提供了很多經驗與借鑒。如果院線讓步,45%成為一個常態標準,張偉平有貢獻”,韓大刀如是說。
好萊塢標準 可供成備選
需要指出的是,五大公司此次要求調高分賬比,并非針對今年賀歲檔的戰斗,而是希望打一場建立標準、以后都能適用的戰役。對于五大公司的訴求,某影城經理表示,“渴望一口氣將上限變成底線,不可能。提高分賬比確實是個趨勢,但需要過程”。
資深影迷汽車大師認為,好萊塢目前流行的一種分賬方式可以借鑒。好萊塢多數大片會按時段調整分賬比例。比如首周發行和院線七三分,次周六四分,以此類推,影片放映時間越長,院線比例越高。鑒于目前好萊塢電影、尤其是大片首周票房占總票房比例越來越高,“這種模式可以撈頭兩周的票房,又可以鼓勵拉長影片放映周期,對發行方而言,是個一石二鳥的好模式”。
這種模式其實在《金陵十三釵》上映時已經變相嘗試過,當時張偉平與院線達成的協議是,票房在五億內新畫面按照45%的比例分賬,五億之后開始,新畫面只收取41%的分賬。至少從《金陵十三釵》的表現來看,這種拷貝好萊塢模式的分賬方式效果不錯,《通知》一開始就咬緊45%,不排除五大公司借此增加談判籌碼的可能性。
業界均力挺 分賬不治本
分賬大戰才打響第一槍,對行業的影響如何尚未有定論。但業界基本一致認為此舉當支持,但它僅治標,不治本。方興未艾的中國電影亟待解決的問題很多,并不是一次分賬大戰便能全面復興。
分賬大戰的影響之一便是,五大公司之外,中小發行公司是否也能挑戰分賬比例分一杯羹。對此問題,張文伯表示,“有錢賺大家肯定會效仿,但問題還得看手里的牌夠不夠資格叫板”。而此次五大的挑戰在他看來,亦是值得肯定的進步,“無論是發行、院線還是影院,每一次博弈背后,其實都是在推動產業進步與完善,是絕對的好事”。
對分賬大戰引發的產業變動,也有人表示了自己的擔心。《看電影》雜志主編阿郎便表示,“就當下的情況來看,雙方的互相逼宮,都會帶來另一方的反彈,最后兩敗幾傷也不是沒有可能。中國電影環境還很脆弱,經不起這么內訌”。
總而言之,票房分賬問題不過是中國電影發展到瓶頸,一個不得不觸碰的尷尬傷疤。飯得一口一口吃,問題也得一個一個解決。《通知》里,五大公司要求提高分賬比例的原因是,制作成本高昂,并承諾在分賬問題得到解決后,“努力提高影片的制作水平”。希望這不僅僅是談判說辭,而是日后的實踐行動。
院線方也別總拿租金高當說辭,靈活調節票價,積極開發非市中心地區成為潛在的票倉才是王道。
畢竟,都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