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當下倒逼機制下的生存需要,還是在未來城市競爭中的戰略考量,青島制造都必須加緊將“創新驅動”深刻地融入血液之中,把創新能力特別是技術創新能力作為核心競爭力,刻不容緩地予以打造
在歐盟與美國的“雙反”調查面前,一度如日中天的光伏產業全線潰敗,表層上看是90%以上產品依靠出口,導致這一新興產業嚴重受制于人。更深層次的問題則是缺乏創新能力,核心技術、關鍵設備,甚至原材料都來自國外,國內生產的大多是沒有多少核心技術的低層次產品,很快處于過剩局面,自然是“一‘反’一個準”。光伏產業的命運,成為“青島制造”的一面鏡子。他們懂得,創新驅動下才可獲得努力生存的可能,不創新即意味著死亡。
淡定來自“底氣”
11月1日,歐盟輪胎標簽法開始實施,根據該法,在歐盟國家出售的輪胎必須分類貼上標簽,將輪胎分為 A-G七個等級,A代表性能最高,G代表性能最差。中國輪胎大多以中低端產品為主,基本處于E、F級水平,新標簽法對中國輪胎出口影響頗巨。
然而,我市的雙星集團卻表現淡定——出口歐盟的100多個規格半鋼轎車子午線輪胎,目前已全部通過 C級以上標準。“我們生產的半鋼轎車子午線輪胎 60%出口到歐盟,針對其輪胎標簽法,利用多年積淀的創新能力及時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環保性能,新推出的高端產品完全達標。”該集團一位技術人員告訴記者。
這已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隨著全球經濟下行、市場競爭加劇,以及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重返制造業,包括 “青島制造”在內的“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面臨的壁壘只會增多、不會減少。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這將是‘青島制造’保持和提升競爭力的惟一途徑。”市經信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無論是當下倒逼機制下的生存需要,還是在未來城市競爭中的戰略考量,“青島制造”都必須加緊將“創新驅動”深刻地融入血液之中,把創新能力特別是技術創新能力作為核心競爭力,刻不容緩地予以打造。那些仍然將創新僅僅作為響亮口號或者漂亮點綴的企業,注定會在新的競爭格局中迅速湮滅。
市場不分內外
與其他企業一樣,青島阿爾卡特朗訊今年以來產品出口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值得關注的是,這家高新技術企業迅速將目光投向內需市場,并很快打開局面,在國內市場的份額直線上升。青島阿爾卡特朗訊的轉型為何迅捷而成功?
該公司一位負責人將其歸因于創新能力。“在我們企業,擁有碩士、博士學歷的員工人數占到總數的80%以上,阿爾卡特朗訊中國區70%以上的專利,都是來自青島。正是靠著研發創新,我們才以最快的速度趟開內需市場。”
據記者觀察,同樣置身嚴峻的經濟環境,那些擁有更強創新能力的企業,總是成為“剩者為王”法則中令人敬畏的“剩者”。
在國家工信部、財政部實行動態管理,每三年復核評價一次的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認定中,我市共有海爾集團、海信集團、青啤公司、青特集團4家企業在列,這4家企業不但具備比同類企業強大得多的技術水平、創新業績顯著,而且在應對不利形勢、維持市場競爭力方面始終有著搶眼的表現。
這些年來,海爾通過持續創新的技術引領了家電高端市場的消費,穩健支撐了其在家電行業的增長;海信技術創新工作始終走在國內同行的前列,由此支撐起在全球設立的15個海外分支機構,以及南非、埃及、阿爾及利亞等地的生產基地;青啤公司的競爭力來自每年占到業務收入3%以上的科技活動經費,來自上萬平米的現代化研發中心、先進的研發設備和生物發酵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青特集團在近3年時間里,累計投入的技術開發和改造資金超過2億元,大批產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在一波又一波的全球經濟寒流沖擊下,我市這些創新領域的領軍企業無一例外地表現出更強的抗壓能力,在產品與產業的轉型升級中,在國際與國內的市場開拓中,身姿顯然更為從容。
需要更多創新平臺
彼得·德魯克說:“當前企業都會假設,現有的生產線、服務、銷路、技術會歷久不衰,但創新策略的主要假設,則是現有的任何事物都正在老化。”企業惟有創新,才會不斷獲得新生。
由于在研發新產品新技術、開展產學研結合、培養技術創新團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企業的技術中心無疑是創新驅動的發動機。根據記者掌握的數字,截至去年底,我市的市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252家,其中國家級21家、省級54家,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實現較快發展。然而,在全市6000家左右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252”仍是一個單薄的數字,“青島制造”要加快實現創新驅動,必須培育更多的市級、省級和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下一步,我市將指導企業制定技術中心創新能力建設的中長期規劃和分級實施計劃,培養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的后備梯隊。同時,鼓勵和指導企業建設開放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產學研合作的技術層次,在工業轉型升級的新形勢下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市經信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