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在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青島提出了率先科學發展、實現藍色跨越,為加快建設宜居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市而努力奮斗的宏偉目標。一年來,青島搶抓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重大機遇,以世界眼光謀劃未來,以國際標準提升工作,以本土優勢彰顯特色,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形勢,逆勢而上。前三季度,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0.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2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3%,城鄉居民收入增長12.6%和16%,實際到賬外資增長30.2%,絕大多數指標都優于全國、全省水平,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全線飄紅的好勢頭。
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不難看出,以宜居幸福城市為奮斗目標、藍色引領為主導戰略、讓人民更加幸福為目的的青島發展思路和實踐,高度契合了中央的決策要求。
把科學發展著眼點放在“率先”上,全力提升城市的發展境界,迸發出勇于擔當的“青島力度”
十八大報告指出:“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作為東部沿海計劃單列城市,青島對此有著深切的自覺擔當。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李群明確表示:實踐好十八大的主題,對青島來講,很重要的,就是要把科學發展的著眼點放在“率先”上。在經濟發展方面既要保持全省率先,也要保持全國率先;既要在速度上率先,更要在質量上率先。努力當好全省科學發展的龍頭,為全國、全省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的確,“率先”的意識和謀劃,是當前青島發展最重要的特點和給人最直觀的感受。青島市委副秘書長王濤總結:自覺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的更高要求,尋標、對標、達標、奪標,全市上下形成了一種要當領軍城市、發展龍頭的強烈共識,從而極大提升了城市的發展境界,迸發出高漲的創業激情與動力。
全新的發展境界,體現在——無論是產業升級還是城市空間布局、無論是政治生態的建設還是文化青島的打造,都更自覺地置于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研究,置于全國發展戰略的大格局中謀劃,置于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大目標中推進,以更高標準、更寬視野尋求更科學、更長遠的發展路子。
這從“大青島”理念的確立、建設中體現得最為清晰——
在青島100多年發展歷史上,城市空間布局的多次重大調整,每每都帶來城市的跨越式發展。隨著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的深入推進,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已經成為提升青島城市品質和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谶@一現狀,青島以更寬廣的發展視野,啟動并完成了首次全域規劃,明確確立了“全域統籌、三城(東西北岸三大城區)聯動、軸帶展開、生態間隔、組團發展”的城市空間布局,首次在全市1.1萬平方公里的陸域和1.2萬平方公里的海域范圍內,整合與協調三大灣區,拉開城市發展大框架。由此,前所未有的組團式、生態型海灣大都市格局躍然而出,“大青島”真正顯現出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大城市品質。
發展的境界,總是與攻堅克難的創業激情相輔相成。如上所述全域規劃帶來的區劃調整中,西海岸的黃島區與膠南市、老市區中的市北區與四方區都將合二為一,任務之艱巨不難想見。青島決策者堅定的歷史擔當和為城市謀長遠發展的強烈責任感,也由此清晰可見。
正是這種全市上下共同的知難而進,為城市發展增添了強大的動力,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時,在全球經濟環境愁云慘淡中,青島廣大干部群眾的奮發有為,化成一幅幅“風景這邊獨好”的動人畫面——
利用外資逆勢快速增長,前三季度利用外資超過去年全年規模,到賬外資躍升副省級城市榜眼;
外貿不降反增,前10月完成進出口581.79億美元,同比增長3.6%,在副省級城市躋身前四;
金融業也逆風飛揚。今年新引進的金融機構接踵而來:中信證券金融資產投資公司、民生銀行海洋漁業金融中心先后落戶;陽光保險集團電子商務公司、光大控股青島投資有限公司完成注冊;德國德意志銀行等設立分行……目前,全市新引進金融機構9家,全市金融機構總數達到170家,金融業提供的地方稅收增長了64.8%,青島正朝著區域性金融中心的藍圖銜枚疾進。
對地方來講,項目及政策的爭取,相當程度上檢驗著城市對自身發展關注的強烈程度。今年以來,全市在爭項目、爭政策上捷報頻傳,一系列利在眼前、功在千秋的新突破,最形象地寫照出攻堅克難的“青島力度”——
近日,在國家汽車整車進口口岸審批中,經過鍥而不舍地爭取,前灣保稅港區從眾多競爭口岸中脫穎而出,獲批開展汽車整車進口業務,山東長達18年沒有整車進口口岸的局面一舉改寫。
經過8個月不懈努力,青島新機場選址也正按程序征求國家發改委、國家民航局和省政府意見,獲批只差臨門一腳。多年不定的老大難問題有望很快得到解決。
同樣,文化教育板塊一系列大手筆讓人刮目:山東大學、哈工大研究院、招商銀行財富管理學院、民生銀行與劍橋大學合作的劍橋管理學院這些難求的“鳳凰”結伴而來,西北工業大學、人民大學的合作也已提上日程,中國美術館青島當代藝術分館、中國雕塑院青島分院的合作也已塵埃落定。后兩大“國字號”項目在外地設立分院,在其歷史上前所未有——“青島力度”由此可見一斑。
深刻理解“建設海洋強國”戰略部署,把藍色引領作為主導戰略,推動藍色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
十八大“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將海洋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對于青島,這更具有特別的針對性:承擔著50%以上的國家級海洋科研項目,70%的海洋科研院士生活工作在青島;是國家海洋實驗室、國家深?;厮诘亍ⅰ膀札垺碧柕哪父郏磺盀场⒍铱趦蓚€億噸大港優勢明顯……發展藍色經濟既得天獨厚,又責無旁貸。今年以來,青島抓住重大機遇,把實施藍色引領、實現藍色跨越作為經濟發展主導戰略,在加快建設藍色經濟領軍城市的征途上高歌猛進,收獲累累。
為全力推進藍色經濟發展,青島區分不同發展板塊,加快青島藍色硅谷、西海岸經濟新區、紅島經濟區“一谷兩區”規劃建設,為藍色經濟搭建起三大平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的構建進程迅猛提速。
肩負著再造一個青島港、再造一個人才青島、再造一個青島經濟總量的歷史使命,西海岸經濟新區在短短一年間,接連不斷的“大手筆”令業界震動:國內首艘深水鋪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竣工起航;董家口港區40萬噸礦石碼頭、20萬噸礦石轉水碼頭相繼建成;中石化液化氣綜合利用、年接卸300萬噸LNG、青鋼整體搬遷等10個總投資900億元的項目齊頭并進……僅上半年即引進內資過億元、外資過千萬美元的項目達38個。
與西海岸經濟新區一樣,藍色硅谷圍繞已確定的八大產業方向,完善“領導包項目、部門靠項目、干部跟項目”的項目促進服務機制。核心區在建、簽約和在談重點項目33個,總投資222億元,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126人,高端創新要素加速聚集;而在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膠州灣北部園區基礎上整合空間資源而設立的紅島經濟區,今年已引進總投資約200億元的產業項目26個,28萬平方米孵化載體主體完工,入孵項目達39家……在膠州灣底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上,一座生態新城、魅力新城、活力新城正迅速崛起。三大平臺,正成為青島建設全國海洋經濟領軍城市的重要支撐和強力引擎。前三季度,全市海洋經濟增加值增長19%。
立足于涉海機構集中、海洋研發人才密集的優勢,青島將藍色引領的一個重要著力點,放在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上。依托“藍色硅谷”,青島全力搭建全國一流的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力爭成為國家科學開發利用海洋、走向深海的橋頭堡。
依山面海、風景優美的即墨鰲山衛,是青島藍色硅谷核心區。這個本來偏僻的海灣,從沒有像今年這樣牽動著世人目光:山東大學青島校區開工建設和落戶啟動進展順利,百年山大終于再次回“家”;今年7月,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一期工程交付使用,并向全球知名學者發出 “招募”;7月16日,完成7000米海試的“蛟龍”號載人深潛器隨母船“向陽紅09”,回到了位于這里的國家深海基地……藍色硅谷核心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韓守信談及這些喜上眉頭:“國家深?;仨椖渴抢^俄羅斯、美國等國之后,世界上第5個深海技術基地;而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項目全部建成后,科研水平更將居十大國家級實驗室之首!”
除了三大支撐項目,藍色硅谷的打造,已如強大的磁場,對國內高端科研機構和美國、英國、俄羅斯、以色列等國家的高端涉海科研機構形成了強勁的吸引力。目前,這里已洽談引進了國家海洋設備質檢中心、國家海洋局一所藍色硅谷研究院、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北斗導航研發中心等大批區域帶動力強的高新技術項目。隨著高端要素快速集聚,藍色硅谷核心區正向著國際一流的海洋科技研發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和海洋新興產業培育中心疾步前行,為青島海洋經濟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原動力。
建設宜居幸福城市,把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市人民,讓群眾真正成為城市的建設者和共享者
今年7月,青島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從55元/月提高到110元/月。今年11月,青島又啟動居民養老保險向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轉移接續工作。參保人可將參加的居民養老保險的繳費年限、個人賬戶實施換算,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青島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高增長”跨越式發展,走在全省最前列。
老有頤養,寫照著這座城市建設宜居幸福城市、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民的堅定信念和決心。
“十八大報告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理念已經深深植入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實踐當中。今年年初,青島在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提出了‘宜居幸?!某鞘邪l展目標,順應了全市人民的期待,完全符合十八大精神?!鼻鄭u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新起指出,下一步,青島將把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市人民,讓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宜居幸福城市的建設者和共享者。
“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這是青島對“宜居幸福”完整的表述。對照一年實踐,青島決策者信守承諾,民生建設各方面齊頭并進,當之無愧地走在了全省、全國前列。
學有優教。今年,青島全面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新增15所小區配套公辦性質幼兒園,新建、改擴建200所鎮(街)中心幼兒園和村(社區)幼兒園。加快推進校舍安全工程和農村中小學取暖、熱飯、改廁工程。新增600輛專用校車,解決200余所學校(農村學校為主)48000名學生的上下學乘車問題。
病有良醫。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至每人每年300元,努力實現每個街道1所標準化社區衛生中心,擴大基本藥物制度實施范圍,全面取消以藥補醫。
住有宜居。發展目標上,青島提出5年內計劃開工建設公租房不少于5萬套的承諾。今年6月,在青島集中開工的10個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中,面向 “夾心層”群體的公共租賃住房項目多達7個,這意味著青島的住房保障體系在全省率先轉型,將逐步建立以公共租賃住房為主體的多元化住房保障體系……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如何能讓全體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牽動著青島決策者關注的目光,城鄉統籌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到2016年,初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戶籍管理、醫療衛生和公共服務等制度。這意味著全市800萬群眾,都將公平地享受到城市改革發展成果。
在全市的重大戰略——大沽河治理中,這種城鄉統籌的思想體現得尤為鮮明:大沽河被稱為青島的“母親河”,流域面積占青島市域總面積的45%,流域總人口近240萬人,其中70%左右為農業人口,占青島農村人口的53%左右。青島明確提出,大沽河治理不是簡單的水利工程,更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紐帶。通過建設特色鎮、新型農村社區,打造現代農業基地,發展沿河旅游等做法,將大沽河治理作為緩解南北差距的一把鑰匙。
作為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素有“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美譽,是廣大市民引以為傲的資本。青島決策者清醒地認識到,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加強青島生態文明建設,同樣是為人民群眾謀求福祉。今年,青島在環境保護上大動作頻出:10月1日,青島市環保局開始在其網站發布PM2.5監測數據,成為全省首家全面發布PM2.5監測結果的城市,市民只要登錄網站,就可以查看13個監測點的實時數據;日前,青島市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環膠州灣保護控制線劃定與岸線整理規劃方案》,劃定了環膠州灣保護控制線,并提出嚴禁填海、保護自然岸線、退池還海、保護生態濕地四大原則;隨著2014青島世園會的各項籌備工作的推進,青島北部的綠化水平、生態環境,已悄然發生巨變……所有這些,都將使這座海濱城市更加美麗宜居。(原載11月29日《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