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紀檢機關自身建設
王岐山強調,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必須加強自身建設,努力建設一支忠誠可靠、服務人民、剛正不阿、秉公執紀的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廣大紀檢監察干部要在學習、思考、領悟、實踐中盡責奉獻,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
在中紀委召開的座談會上,專家學者們都說了什么?昨晚,三名參加座談會的專家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源頭反腐應制定三部重要法律
□專家進言
馬懷德(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我國首位行政訴訟法博士)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為,反腐敗既要靠人,也要靠制度,更需要制度的支撐和創新。而法律作為制度的最高形態,應該在預防和懲治腐敗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馬懷德說,他在座談會上建議,反腐敗要靠法治,關鍵是要制定三部法律。
第一部法律是《重大決策程序條例》。“腐敗多發生在領導干部身上,領導干部之所以會腐敗,是因為他們享有重要的決策權,通過決策的行為設租、尋租,達到腐敗的目的。”馬懷德認為,要想從源頭上遏制腐敗,必須約束和規范領導干部的重大決策權,特別是當這個決策涉及社會公共利益和群眾利益時,要嚴格加以規范和約束。“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健全行政決策的機制和程序,我想也是這個意思。”
第二部法律是《政務公開法》。馬懷德說,現在我國有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但該條例只是國務院的行政法規,不是法律,無法和檔案法、保密法相銜接,也無法涵蓋黨務公開、司法公開及各個領域的辦事公開制度。因此,制定一部《政務公開法》非常必要。“公開是反腐敗的利器,只要公開了,很多腐敗現象就沒有藏身之地。”馬懷德還提出,應盡快建立領導干部財產申報制度。“財產申報制度的關鍵就是公開,公開才能達到財產申報的效果和目的,《政務公開法》也可以解決領導干部財產收入申報的公開問題。”
馬懷德建議制定的第三部法律是《行政組織法》。馬懷德認為,為了明確政府權力的邊界,劃清政府部門之間的權力關系,應將公權力納入法治的軌道,制定法律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權限、相互關系,以及機構職能、編制,這對于預防和減少腐敗有重要的意義。
馬懷德說,此次座談會,中紀委就是要聽取各方面意見,凝聚共識,吸納社會對于預防和懲治腐敗的一些建議,為下一步推動反腐倡廉工作,特別是為落實十八大報告中的鄭重承諾做一些理論、實踐的準備。(裴曉蘭)
反腐之“火”要在整個任上都燒
姜明安(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認為,解決好反腐敗的問題,必須堅持打持久戰與打攻堅戰相結合的方針。姜明安認為,腐敗是一種“慢性病”,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沒有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全方位改革,腐敗的病根難以消除。而要推進這些全方位改革,不可能打速決戰,只能打持久戰。”
姜明安表示,這也是由現在的世情、國情和黨情決定的。我國作為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國家,正處在重要的轉型時期,共產黨面臨著執政、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和外部環境的四大考驗,且考驗長期、復雜、嚴峻。
對于反腐敗為何要打攻堅戰,姜明安認為,這首先是提振全黨全國人民反腐信心的需要,如果我們不能在短期內打幾場漂亮的反腐敗攻堅戰,老百姓可能會對反腐失去信心。
其二,這是推進反腐敗向縱深發展和堅持打反腐敗持久戰的需要。
其三,這是展示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反腐敗決心和反腐敗能力的需要。姜明安認為,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面對目前老百姓切齒痛恨的腐敗,面對自己向老百姓承諾的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上任后不僅要燒“三把火”,而且應該燒多把火,要在整個任上都燒,敢于打場攻堅戰和硬仗,不辜負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重托。
反腐機構應縱向垂直橫向整合
任建明(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認為,反腐敗體制是決定能不能控制和戰勝腐敗很重要的一個要素,這關涉反腐敗機構是否真正有效運作,從而打擊、預防腐敗。座談會上,他講了不同國家和地區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如香港、新加坡的例子,建議學習、借鑒其規律性的東西。
“盡管我們1993年中紀委、監察部就合署辦公,十六大以來有派出機構的統一管理改革、建立巡視制度,但這個改革遠沒有完成。”任建明舉例說,香港就是一個可前后比較的案例,在廉政公署設立之前有一個警察系統的反腐敗機構,但很長時間里越反越腐,直到成立高度獨立、充分授權的廉政公署,有一套嚴密的內部控制和外部監督機制,保證機構本身非常廉潔,所謂的“白過白色”,這樣的機構才能有效肩負反腐的重要職能。
他認為,對反腐而言,人民大眾的參與只是輔助作用,關鍵還要靠反腐機構的專業、有效運作,香港的案例對我們很重要的一點啟示是,要堅定地把改革深入下去。
任建明建議,改革當“縱向垂直、橫向整合”,縱向就是保留中央和省兩級機構,省以下都垂直,目的就是實現獨立,從而立竿見影;橫向就是整合現在分布多個系統,條塊、層級分割的反腐部門和力量,改變資源分散、交叉、重疊的狀況,以此改變反腐敗不利的態勢。(商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