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控器外形花樣真不少
記者在另一家銷售電子產品的柜臺前,看到了另一款貌似“鋼筆”的錄像設備。“這款‘鋼筆’實際上是個監控器,這一款錄像的時間大約兩個小時。”另一家銷售柜臺的男子告訴記者,這款“鋼筆”使用很簡單,只要按一下“鋼筆”上面的按鈕,貌似是把筆芯按了出來,但實際上是打開了筆帽上的攝像頭。“這款攝錄機適合放到筆筒里,或者拿在手里。在錄像的過程中,常人肯定無法判斷出這款鋼筆是一款攝像設備。”這名男子告訴記者,這款“鋼筆”攝像機只需要180元。
除了 “汽車遙控器”、“鋼筆”、“定位器”,記者還發現了小巧精致的各種錄音和視頻設備,火柴盒大小的mp4、外觀形同手表的視頻監控設備等。
黑客軟件背后“玩陰的”
關注完了硬件,記者還發現一些專門用于手機竊聽的軟件正在An-droid手機平臺中瘋狂傳播,比如“X臥底”竊聽軟件和近期相繼出現的“安卓短信大盜”、“安卓血吸蟲”、“安卓竊聽貓”惡意軟件等均會威脅到用戶的隱私安全。
比如“安卓竊聽貓”以“系統信息管理”軟件為名植入到用戶手機之后,會在手機開機時自動啟動,并在后臺發送短信內容到指定號碼,給予病毒作者反饋之后同步在手機后臺,啟動靜默錄音功能,全程監聽手機通話信息和周圍環境音,并通過自動聯網的形式進行上傳。
島城某公司通訊專家告訴記者,利用“后臺錄音+聯網上傳”的方式竊取隱私,且具備監聽手機周圍環境音的功能,使得其不但監聽范圍更廣,直接獲取錄音,還可被黑客快速轉做于其它非法用途。由于這種間諜軟件在安裝后不會在前臺顯示任何標識,所有操作均在后臺進行,且會以后臺悄然聯網的形式上傳隱私內容。用戶在不安裝手機安全軟件的情況下,很難直接發現這種病毒軟件在手機中的行蹤,更很難對其進行快速清除。
案例:
為盜商業機密 辦公室里竊聽
“我查處一起商業犯罪案件時,就發現了一起利用竊聽器盜竊商業機密的案例。”昨天下午,一名民警告訴記者,去年警方曾接到一家大型機械銷售公司的銷售總監報案稱,公司多次在與客戶談判過程中,甚至是招標過程中,每次報價競爭對手都會比他們的報價低一點,好像對他們的報價掌握得一清二楚。公安部門到這名銷售總監的辦公室里發現了一個竊聽器,但由于沒有更多的證據和資料,無法找到是誰安裝的竊聽器,這個案子最終不了了之。此后,這家公司的老總出臺了一個規定,決定重大項目時,所有人不帶手機,一律到他一所私密的會所開會。
對男友不放心 電話里裝軟件
另一個案例則發生在一對戀愛中的男女身上。今年年初,私家偵探張先生曾接到一個客戶的要求,要求他檢查一下他是否被竊聽了,因為每次打完電話,見過誰、在哪吃飯、聊天說的什么內容、給誰發過短信,都會被女友知道得一清二楚。“有一次,這名客戶見到了初戀女友,他倆單獨吃了一次飯,結果吃飯過程中,這名客戶的現任女友竟然非常巧合地出現在他倆吃飯的餐廳內。”
“憑我的職業敏感,我第一感覺就是他被竊聽了,后來果然證實了這一點。”張先生告訴記者,他們調查時,通常會采用這些手段。張先生為這名客戶檢查了一下,發現這名客戶的電話里被裝上了竊聽軟件,而私家車內也被裝上了竊聽器。
鏈接
律師:制造販賣都違法
山東島城律師事務所陳卓律師表示,監聽器材屬于國家管制器材,有可能損害國家安全,生產銷售都是有限制性的,不能在市場上隨便出售,制造和販賣竊聽器材都屬于違法行為。根據《國家安全法》規定:任何個人或組織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竊聽、竊照等專用間諜器材。
陳律師告訴記者,如果有地下廠商大量生產銷售,就有可能會觸及刑法的非法經營罪;如果使用此設備侵犯了國家安全,就可能觸及泄露國家機密罪;如果侵犯了別人的商業秘密,就觸犯了商業秘密罪;如果侵犯了公民個人隱私,沒有造成嚴重后果的,受害人可以通過民事訴訟或者司法救濟,要求賠償或者道歉,如造成嚴重后果,就有可能會追究刑事責任。
法官:非法使用要判刑
李滄法院刑庭李法官告訴記者,我國《刑法》規定,非法生產、銷售竊聽、竊照等專用間諜器材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非法使用竊聽、竊照等專用間諜器材,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對于非法使用竊聽器材盜竊其他單位或個人商業秘密的,依照《民法通則》、《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規定,須賠償受害人經濟損失;非法使用竊聽器材侵害他人隱私、名譽權的,依照《民法通則》及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司法解釋,須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目前,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已經對部分情況下的錄音、錄像予以采納作為證據,比如雙方的債務糾紛,夫妻之間的第三者插足等情況。但如果是以損害他人利益的竊聽、錄像證據不但不被采納,還將追究刑事責任。”李法官告訴記者。
教授:信任危機惹的禍
為什么有人要買竊聽器?青島大學社會學教授孟天運認為,竊聽侵犯隱私,歸根結底是信任危機惹的禍。這個東西一旦泛濫,會造成人際關系惡化,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他呼吁立法機關盡快立法,實現公民個人隱私權得到真正的保護。監管機關應加強打擊生產和銷售此類竊聽設備的生產企業,加強監管。
實驗:
10公里外聲音聽得一清二楚
昨天下午,記者利用剛買回來的“迷你全球定位器”做起了實驗。記者先將一個GSM電話卡插入這個定位器中,隨后開車帶著這個全球定位器向奧帆中心方向駛去,另一名記者則返回位于棧橋附近的報社。一路上記者先后5次撥打這個定位器上的電話號碼,最遠時大約相距10公里,果然一路上不論另一名同事在跟誰說話,都聽得一清二楚。
除了聲音一清二楚外,記者還按照說明,發送短信到要竊聽的手機號碼上,很快這個手機號碼就會發來一條定位短信,且每隔500米就給記者發來一次。
按照使用說明書,這個竊聽器還具有聲控回撥功能,也是采用插入手機卡的辦法,是目前最先進的竊聽器。如果想竊聽,只要用手機給這個卡發送短信,把想要回撥的手機號碼輸進去。手機卡收到短信后,周圍聲音只要超過65分貝,竊聽器就可以自動回撥,進入竊聽狀態。
記者按照說明發送短信后,當記者大聲咳嗽一聲后,真能自動回撥。記者看到說明書上寫著:可以連續使用8小時,待機6天,30平方米的范圍內都可以監聽到。但這款竊聽器的說明書上,只是寫著“高新科技研究室”,并沒有生產廠家和生產地址,更沒有相關合格證書。而功能上寫的是定位、報警、防盜、緊急求救和回撥。
提醒:
收到網站鏈接 不要盲目點擊
相關行業的一位技術人員表示,目前的通信網絡是很安全的,不用擔心被竊聽。目前竊聽器竊聽的范圍是有限的,可能也就是一個10—20平方米的房間,或者聲源離竊聽器比較近的位置,真正實現無孔不入,并沒有那么容易。把這樣一個火柴盒大小的東西放在自己想竊聽的位置,還是很容易會被人察覺。這名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最簡單的辦法是在房間內裝一個手機信號屏蔽器,這樣就可以對付竊聽器了。沒有了信號,竊聽器就成為了一個聾子。
此外,記者還發現網上還在推出一種反竊聽、反偷窺的設備,但價格比較昂貴。還有一種竊聽器探測儀,也可以有效地檢查是否被竊聽。
據這名技術人員介紹,自身一定要提升手機安全意識,不要輕易將手機借人,收到贈送的手機時,最好及時安裝一款專業的手機安全軟件,檢測手機中是否存在有竊取隱私的程序,避免被植入手機病毒及間諜軟件。使用手機的過程中,不要盲目點擊短信中的網站鏈接,避免被遠程植入可竊取用戶隱私的間諜軟件,同時啟動手機殺毒軟件。(記者 原野 攝影 趙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