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都有一片老城區,那里,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
中山路及周邊區域位于青島最典型的老城區內,在見證過青島城市發展的變遷和早期商業的繁華后,這里沉寂了下來。如今,這里是青島的風貌保護區,一年四季吸引著國內外游客前來感受島城風情,同樣,這里還承擔著居住區的功能,不少老居民至今居住其中。濰縣路片區便坐落在中山路北段的黃島路老街坊區域內,這里保留著
漫步其中,建國初期的建筑滿眼盡是,給人一種穿梭時光的感覺。資料顯示,該區域容積率1.7-1.8左右,建筑密度達70%,住宅居民戶均使用面積不足25平方米。因為建筑年久失修,這里絕大部分房屋和樓院已經不堪重負,損壞嚴重,失去了原來的風貌。院子里綜合配套設施很差,私拉亂建很多,火災隱患嚴重,居住條件極差。
在惡劣的居住條件面前,大部分居民陸續搬出去了,但仍有少數居民選擇了留下。冬天,院里沒有廁所,他們要走到附近的公廁方便;夏天,院里下水管道不暢,臭味充斥在每個角落。家里沒有自來水管道,他們要到定點的水管前排隊接水;沒有暖氣管道,他們要冬天燒煤取暖,在夏天雨水季節,有的房屋照射不進陽光,居民甚至不得不燒起爐子……
先后當選青島市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屆人大代表的關石青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在他1993年當選市十一屆人大代表時,就已經有人提出過“改善四方路、黃島路地塊居民住房條件的建議”,但對該區域的改造遲遲沒有落實。其實,政府部門一直高度重視,也曾多次表示要進行拆遷改造,相關計劃甚至曾寫入過區政府工作報告。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里的更新改造長期處于停滯狀態。
在這一背景下,2011年7月至12月,本報推出了系列調查報道——《風貌保護區里的“老房子”》,對濰縣路片區的現狀進行了深入、客觀、翔實的報道,四篇深度調查報道刊出后,引起了市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既要保護好城市的風貌特色,又要切實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2012年3月,我市成立中山路歐陸風情區改造指揮部;2012年12月19日,濰縣路啟動片分戶評估單價及房屋征收補償方案現場公示;2012年12月21日,濰縣路片居民開始陸續簽訂房屋征收補償協議。(記者 陸波 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