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為島城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他們中很多人對涉及自身權益的政策和法規了解不足,以至于享受不到某些政策紅利,或不能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市政協委員圍繞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定期舉辦法規咨詢會
青島大洲運動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克成委員說,新市民權益受到侵害或者違反法律的事件時有發生。“經常性地為打工人員開設政策法規方面的課程,這樣不僅有利于他們的發展,也有利于社會和諧安寧。”她告訴記者,大洲運動用品有限公司約90%的員工都是外地青年,新員工進入公司先要接受培訓,其中就包含道德規范、基本的政策法規知識等培訓,培訓的效果很好。
山東華政律師事務所主任李嘉奎委員也表示,新市民密集的企業、工業園區和社區都可以設立政策法規咨詢服務點。他告訴記者,華政律師事務所曾和金門路街道辦事處合作,在這個流動人口較多的社區設立了公益性質的新市民法律援助服務中心,定期舉辦公開的現場咨詢會,前去進行法律咨詢和求援的新市民很多,內容涵蓋勞資糾紛投訴、工傷待遇追索、社會保險咨詢、婚姻家庭法律事務咨詢等。“由此可見,很多新市民都有著較為強烈的維權意識和法律咨詢需求。”他說。
民間組織搭建橋梁
來源于新市民、服務于新市民的民間組織也可以承擔起橋梁作用。青島小陳熱線服務社、青島新市民之家主任陳明鈺委員說,很多外地青年想盡快融入城市,需要了解當地的勞動政策,知曉基本法律知識,還要掌握溝通技巧等,而民間服務組織具有草根性、群眾性的特點,可以很好地承擔起這些工作。“建議政府加大對民間服務組織的培育、扶持力度,讓民間服務組織成為政府與新市民之間的溝通橋梁和緩解社會矛盾的緩沖器。”
農工黨青島市委駐會副主委喬俊良委員也認為,可以參照地方商會模式來建立新市民服務組織,來自不同省份的新市民來到青島之后,如果都可以找到各自的 “老鄉會”,那么無論是新市民服務工作還是管理工作,都能夠得到良好的開展。(王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