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樣、監測、分析再得出空氣質量報告 PM2.5 這樣被監測
工作人員手工采集、記錄數據
PM2.5采樣器。
濾膜使用前后對比。
春節值班表。
河北石家莊市環保局的樓頂上有一間白色的板房。這是“國家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網”石家莊世紀公園站的監測站。盡管是春節期間,這里的工作人員仍以飽滿的熱情在崗位上忙碌著。
那么,PM2.5是如何被監測的呢?
據監測人員介紹,監測站室內恒溫恒濕,所有儀器都是24小時不間斷運行,可以對各種污染物濃度值、大氣可見度等項目實施連續監測。工作人員會定期對設備進行維護和保養。
室內,鐵架子上擺放的十幾個方方正正的“箱體”就是PM2.5、PM10等自動采集器和空氣質量分析儀器。屋子里有幾根白色的采集管與屋頂的監測儀連接。打開PM2.5監測儀器前蓋,監測人員高遠指著里面的白色紙帶說,“PM2.5等信息會以黑點的形式打印在紙帶上,黑點每小時形成一次,通過自動分析最后轉化成數據。這個數據就是特定一小時內空氣中PM2.5的濃度值。”監測儀表面電子顯示屏的數據會實時跳動,監測中心據此進行統計和綜合分析,得出空氣質量狀況報告,每小時向公眾發布一次。這些數據與環保部直接聯網。
監測人員說,由于PM2.5等顆粒物的自動采集系統只能得到數據,并不能了解到污染物的來源,為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最近采用了手動采集的方式收集顆粒物。
手動操作大氣采樣與自動采集不同。在自動采集情況下,檢測儀直接形成數據,而手動大氣采樣需要工作人員每天分赴不同站點,將一種叫做濾膜的裝置放入大氣采樣器中,當采集時間達到24小時后,監測人員再將濾膜從監測設備中取出,放入錫紙袋中,人工送入分析儀器。記者看到,小屋外設置了幾臺手動大氣采樣器,采樣器的一側固定著玻璃瓶,頂端有一個蘑菇傘形的裝置。這個裝置叫做切割器,會將空氣中直徑大于2.5微米的顆粒物擋在“門”外,而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才能附著在濾膜上。(記者 楊柳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