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年初一到年初三,人們走親訪友“黃金時間”;與此同時,網絡上,網友們曬春節“賬單”熱情高漲:在一家社區網站,關于“80后春節回家要帶多少錢才夠”的帖子點擊率已達數十萬,數千條回復曬出的春節賬單令眾多網友“叫苦不迭”:“過個年我容易嗎我?”
花錢如流水,春節“春劫”
“長輩、晚輩都要給紅包,家里要辦年貨,走親戚要帶禮品,同學聚會,請客吃飯……總之就是離不開人情兩個字。”年初三一大早,甘肅定西市民張益民帶著孩子走親戚,對網上曬出的“春節賬單”,他深有同感,“過年回家花費近2萬元,就這還沒算上買回南京的臥鋪票”。
一項“春節花銷”情況的網絡調查顯示,四成網民春節花銷在5000元以上,其中29.75%的網民認為花銷接近1萬元。
記者根據網友曬出的賬單,初步盤點出蛇年春節期間五大“花錢如流水”項目:
送長輩和小輩的紅包——“對我們來說,今年的主要開銷就是紅包。”在天津工作的白領蘇小姐說:“計劃給雙方父母分別包2888元紅包,共計5776元。還有一個小侄子、一個小侄女,每人600元的紅包,共計1200元。紅包一共支出6976元。”
購買新衣花費大——“一件看上眼的外套近千元,孩子的一套衣服也要四五百元。”海口市民張宇說,“新年買衣服就花去近3000元,是我一個月的工資。”
聚餐、娛樂——在重慶一家管理公司擔任人事主管的小廖說,回家過年,不僅要請家人吃飯,還要請同學、朋友吃飯。在普通的酒店里,隨便一桌中餐也得800-1000元,請個三四頓就得花掉一個月工資。
購買土特產走親訪友——在沈陽工作的劉文斌說:“前兩年孩子小都沒回去,因此這次回去肯定要多帶些東西,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樣算起來回趟家的成本估計就要超過一萬元了。”
交通費——在北京工作的小黃,老家在福建泉州,“春節期間難尋打折機票,單程就得差不多兩千元,來回就是四千元,這還不包括往來機場的費用。”
“快樂”還得咬著牙
“每年過春節回家,走親訪友,禮尚往來加上各種年貨,樣樣都得花錢,手里沒有四五千元根本不敢回家。”在長春市工作的劉昕說,過春節很想回家看看父母,但口袋裝不滿根本沒臉回家,每年都想著多攢點錢回去。
對于這種“口袋不滿不敢回家”現象,海南省公共關系協會副會長代紅認為,這是“面子文化”在春節期間集中爆發的結果。
“面子”,春節開銷絆腳石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句話在今年春節格外流行。不少網友認為過年回家開銷過大,影響幸福指數。湖北省一家網站發起的“春節開銷”調查顯示,超過三成網民感到沒有幸福感,源于春節開銷過大。“春節期間的花銷最好不要超過一個月的工資。”代紅說。
一位理財顧問建議,工資在8000元左右,禮物花銷六七千元比較適合;工資在3000元左右,盡量控制在2000元以內。錢維軍說,如果為了春節禮物消費而打破了個人財務的周期性平衡,將不利于個人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