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節會主辦方:老手藝當“主角”尚需時日
在前幾年的蘿卜元宵糖球會上,老手藝的角色多是那“敲邊鼓”的,湊個熱鬧、造個氣氛。沒想到,今年他們在市場上把“鼓”敲得越來越響了——每日賺個上千元并不難,可謂是“老”當益壯。蘿卜元宵糖球會組委會負責人對此頗為感嘆。但是,當被問及“能否讓這些老手藝擔任‘主角’,像蘿卜、糖球、小吃攤位那樣參加招商?”這位負責人認為,“還需時日。”
據了解,在蘿卜會上,主辦方曾騰出古玩城邀請老手藝參展,甚至力邀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前來捧場,但是,效果低于預期。“過不去人流,民間工藝品也賣不動,參展的也就打‘退堂鼓’了。不少老手藝人更愿意散布在蘿卜、糖球、小吃的街道上,跟著人流銷售手工藝品。”這位負責人表示,目前,老手藝的市場效應還無法與糖球這些商品比肩!
老手藝在蘿卜元宵糖球會上的“熱銷”,是否意味著其正在“枯木逢春”?
“老手藝的產生與發展從來都與需求息息相關,有了市場需求才能有手工技藝的存在……”當被問及老手藝的生命力問題時,青島民俗學會幾位民間藝人不謀而合給出了這樣的認識:“老手藝能否走出‘故紙堆’,關鍵在于具備兩個字:需求。”
熱銷條件:
與百姓生活接軌
吹糖藝人孔德鵬跟著父親闖北京,他對老手藝有這樣的認識:“‘在全國對 ‘非遺’推波助瀾的大氛圍里,老手藝這些年的溫度噌噌地升,但得有一條件:接近百姓生活才行。那些‘宅’在大院、僻壤里的,或者讓人有陌生感的,或者博大精深的老手藝,那還是很難接地氣的,這些老手藝要闖市場得有股鉆牛角尖的勁兒,也得有坐冷板凳的耐力……”
解本華自從專職做面人,就在民間藝人群里從生面孔變成了熟面孔。群里你一言我一語的思想碰撞,也驅使他思考老手藝“如何走出故紙堆”又“如何避開束之高閣的命運”。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些老手藝,一些商家也看到老手藝的價值,愿意為老手藝提供展銷平臺。但是,老手藝人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完全依賴保護,那就是一潭死水。走市場,那才能攪出一汪活水。”解本華認為,老手藝缺乏市場,意味著喪失了傳承的根源,“連生存都是問題,何談創新和發展?”老手藝走出“故紙堆”,首先需要在市場上謀得一席之地,否則,只能是一聲嘆息!”
生存關鍵:
需多露臉兒
在劈柴院里從事糖畫行業一年多,張國武就從商業布局上悟到老手藝的“生命源”:“老手藝不能玩單打獨斗,也需要像商場一樣扎堆兒。”他同時認為,按照市場規律,競合能鞭策老手藝闖出新市場。老手藝扎堆兒,可以形成銷售的磁場,也可以逼著藝人們修煉內功。蘿卜會、糖球會的銷售情況就是例子,老手藝聚在一起,做得好的、樣式多的,自然賣得就好。那賣得不好的一定會回去琢磨著改進手藝。各種民間手藝展示的舞臺多一些,或者提供更多的露臉機會,有利于老手藝的傳承。
其他民間藝人同樣有這樣的希望:“只有讓更多人接觸到老手藝,才能理解和喜歡上老手藝。不妨嘗試在人流密集地段允許老手藝人進行展銷,可以規定時間和區域、設定標準,這樣,既能為老手藝人提供機會,又能增加一些文化味道。”
春節前后,萬達購物廣場里搭建了“民間工藝活態展示館”,解本華等數十位民間藝人就在那里邊做面人邊銷售。“‘活態’傳承是對遺產最好的保護,像杭州,做到了老廠房和老遺產的有機結合。”
傳承路徑:
政府“領唱”,民眾“合唱”
有數據顯示,我國傳統職業已消亡3000個,在保護“非遺”的呼吁中,不少人感覺到:搶救民間文化遺產已成為一項與時間賽跑的工程。
作為家族里吹糖藝術的第六代傳人,孔德鵬認為,搶救確實刻不容緩,但是,要“非遺”不成為“非常遺憾”、老手藝改變“青黃不接”的狀況,需要客觀、主觀條件都具備才能實現。“政府‘扶上馬’重要,‘自救’更為重要。老手藝能在市場上流通起來,做到商品性生產,年輕人看到了老手藝存在的商機,不用攆著就會主動接手,傳承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要想讓‘絕活’不變成‘絕唱’,就要形成‘政府領唱、民眾合唱’的氣氛。”做葫蘆烙的民間藝人李春麗感覺,“不少老藝人并不具有市場營銷的能力,這就需要政府搭建平臺,倡導民間力量不斷介入,這無疑也是老手藝得以傳承的一條出路。”
民間藝人:
莫把自己當“藝術家”
“一些老手藝開始吃香了,在市場上賣得也真不賴。我們做老手藝的,也常被邀請去做表演,出場費也有幾百元。不過呀,手藝人可不要認為自己就是大師、藝術家了,那樣就爬上高臺下不來啦。做民間手藝的,在過去就是走街串巷,吆喝著賺碗飯吃。只有明白這個,手藝人的手腳才能勤快,才能愿意天南海北地闖闖。”草編藝人張慶福說,近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兒甚囂塵上,老手藝跟著 “沾光”開始受到追捧,有不少老手藝入列“陽春白雪”,越是在這個時候,手藝人越要放低心態,正確看待自己,不要被吹得飄飄然,只有放下身架,才能有魄力闖出市場。
青島民俗學會:
老手藝復蘇要區分對待
關于老手藝的保護、傳承問題,青島民俗學會的民間藝人們認為:不能“一刀切”,需要分開對待。
對那些在現代工藝沖擊中仍具有頑強生命的老手藝,政府可以針對影響其競爭力、制約其發展的因素采取政策性保護,或搭建平臺牽線搭橋,使之健康發展。
對那些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豐富工藝內涵的老手藝,如果因為管理機制落后或者經營不善,導致停產倒閉的項目,則可以采取扶持性保護措施,在資金上予以支持,使之逐步恢復元氣。
對那些沒有市場需求但有一定價值的老手藝,政府就要“變而不通則養”,建議政府投入資金,對瀕臨滅絕的傳統手藝和有代表性的民間傳統藝人進行具體的傳承保護,并對老手藝進行搜集、整理、歸檔,也可整理到博物館里留存。(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