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7年、17次到北極、3萬張照片、百萬字札記,這是一名普通的中國人、一名曾經的報人與北極之間的數字關系。從2005年到2012年,中國攝影家王建男考察北極地區17次,其中9次進入北極圈,行程12萬余公里,足跡遍布北極圈內8個國家的100多個原住民居住點與生態區,實名采訪多族裔原住民370余人,存檔數碼照片3萬余幅,各類考察札記180余萬字……3月16日,王建男先生來到中國海洋大學
挑戰人生探索“真北極”
攝影記者出身的王建男曾是聲名赫赫的報業先鋒:擔任過哈爾濱日報社社長、華夏時報社社長、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等職,主持組建了國內第一家企業性質的報業集團——哈爾濱日報報業集團,成為第一個在聯合國總部演講報業改革的中國報人,在紐約世貿大廈舉辦過個人新聞攝影展……1950年出生于哈爾濱的王建男年輕時學過版畫,當過搬運工、農民、中學教師。1976年進入哈爾濱日報社,任攝影記者、評論編輯,直至總編輯、社長,“冰城”哈爾濱的獨特文化為他后來的北極情結奠定了基礎,而在加拿大創辦華人電視臺并任董事長的工作經歷為他進入北極創造了機會。
200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知道似乎遙不可及的北極原來這么近——從加拿大可以駕車進入北極圈。冰山、白熊、拉著皮船飛奔的愛斯基摩犬、身穿臃腫皮袍的因紐特人擲出笨重的長矛……心中勾勒著向往已久的北極畫面,王建男決心帶上相機去看看,可是頭戴棒球帽、身穿格子襯衫、皮夾克、開著越野車的因紐特酋長羅杰完全顛覆了王建男心目中的北極形象,引起了他作為一名媒體人的好奇,于是他一次次地來到了北極。
17次花了10萬美金
從2005年第一次進入北極開始,他就決定要深度考察北極的生態現狀,把真實的北極記錄下來、傳播出去。于是,他的環北極生態攝影考察開始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04年根據北極原住民居住現狀劃定的“北極人文圈”涵蓋了加拿大、丹麥/格陵蘭、芬蘭、冰島、挪威、瑞典、美國/阿拉斯加、俄羅斯8個國家在北極地區的領土,面積約270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360余萬,王建男決定要全部走完這些地方的人類居住點。他估計,北極人文圈內大約有二三百個人類居住點,而他現在已經考察了100多個。
從2005年到2012年,他和妻子一共17次進出北極,每次一周到20多天不等,總共花了10萬美金,足跡遍布北極8國的極北地區,考察訪問了上百個人居點和生態區,留下的存檔照片3萬張,寫下各類札記一百多萬字,足跡踏上的最北點到了北緯80°左右的地區。他現在已經是擁有北極紀實照片數量最多、涉獵地域最廣的中國攝影家和觀察家。
獨樹一幟考察北極人文
報告會上,王建男用概覽、生態與人文三部分向海大學子們介紹了他眼中的真實的北極。其中,“概覽”部分為 “表情100”和“北上回眸”,生態部分包括 “地貌”、“天象”“物種”等專題,人文部分包括 “聚落”、“風情”、“漁獵民族”、“新淘金時代”、“迎接新的太陽”等專題。在這里,原先人們印象中的吃生肉住雪屋、穿獸皮長袍坐狗拉雪橇的北極不見了,而是一個全新的時髦、新潮、穿衣時尚、開進口汽車和摩托雪橇的 “新”北極,也有現代文化對傳統文化的侵襲,甚至還有對全球變暖影響北極的深入研究。這樣的北極,才是21世紀初葉真實的北極。(記者 王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