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土為安”一直是中國的傳統觀念,在土地資源緊俏的當下,“公益性墓地”應運而生,村民不用花錢就能讓逝去的親屬在公墓中下葬。當城里人看到公益性墓地與經營性公墓的巨大價格差距后,“小產權墓”便在農村地區悄然出現,記者近期調查發現,城里人買農村墓地,價格一般在兩萬元左右,環境好的也不過四萬余元,價格大大低于動輒七八萬元的公墓。但是,由于《殯葬管理條例》明確規定農村公益性墓地不得對村民以外的人員提
農村調查
公益性墓地依山傍水
“公益性墓地是2003年開始修建的,現在遷入和下葬的共使用了100多個墓穴。”近日,記者來到嶗山區王哥莊街道張家河社區,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引領下,記者在張家河社區一旁的北山上看到一片公墓,而從村里沿著修好的山路、臺階上去,也不過用了15分鐘。“每排18個墓穴,寬3米多,還種上了常青的苗木,村民來祭祀燒紙、磕頭,空間并不會顯得狹窄。”張家河社區黨支部書記張永宏介紹,這處公益性墓地背靠著山,前方是張家河水庫,常年都蓄著大量水源。“這里的環境一點都不輸給經營性公墓,但面積小點,只能承擔村里居民的身后事。”張書記說,為了照顧村里的傳統,公益性墓地面朝西南方向。“老一輩的人都說祖先是從云南遷來的,死后應該面朝故鄉。”
張永宏告訴記者,按照規定,村民去世后可免費使用公益性墓地內的墓穴,一般是雙穴的,占地1平方米左右,兩個墓穴之間間距大約為30厘米,墓碑規格按照規定只能使用臥碑,如今一些家屬在為逝者下葬時使用一些高檔的材料,需要自費,村里不會反對。
最怕山上不文明祭奠
“嶗山的很多山頭上,都有市民亂埋的墳子,基本上都不立碑,有一部分家屬還會定期來祭祀,這讓護林員十分緊張。”王哥莊街道辦事處社會事務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往年曾經發生過把祭祀燒紙當成火災的事,值班的護林員突然發現山上起火了,立即叫上同事帶著工具上山滅火,可走近了才發現是幾名市民在一個小墳頭前燒紙錢,松了一口氣的護林員還遭到祭祀者的白眼,認為他們是小題大做了。“護林員也毫無辦法,死者家屬也看準了沒人敢動他們的墳,所以不文明祭祀現象依然存在。”該工作人員說,每年春節、清明節和國慶節,都是山林防火的關鍵時期,問題就出在上山祭祀的市民身上。
王哥莊街道辦負責人介紹,公益性墓地不收任何費用,但需要修路、種樹等,花費并不少,而財政補助最高才5萬元,還不夠修路的。記者從嶗山區民政局了解到,嶗山區中韓街道已建成懷念堂兩處,其余三個街道已建成村級公益性墓地39處,但尚有許多社區未啟動公益性墓地的建設。
多數村民不愿遷祖墳
“以前老人去世了就進祖墳,也沒有特殊的界限,就是一家人都葬在一個范圍里。”張家河社區居民張毅告訴記者,前幾年村里鼓勵將祖墳都遷入公益性墓地,很多人都不愿意遷,我感覺讓長輩們在祖墳里更好,而且遷墳也不是我一個人說了算的,親戚們不同意誰也不敢亂動長輩們的墓地,就算是父母的墳,也得幾個兄弟商量,更何況祖父母、曾祖父母的墳了。
今年已經64歲的居民劉阿姨則表示,前兩年老伴去世,就葬在了村里的墓地,還給自己留了墓穴。“人不在了有個地方就行,反正都在這片山上。”劉阿姨說,自己去公墓里看過很多次,她感覺這處歸宿挺不錯,不擁擠還干凈利索。張永宏說,一開始很多人不愿意遷祖墳,認為驚動了先人不好,動員了好幾年,才慢慢得到理解。“黨員和村里的干部先帶頭,不然村民不買賬。”張永宏說。
私買墓地
花4萬元買小產權墓
記者在近日的探訪中發現,除了市民擅自將逝者骨灰葬在山上外,還有部分市民花錢在農村購買正規墓地,這就成了集體產權的小產權墓,不具有農村戶籍的城里人只有使用權,一旦遇到遷墓、損壞等情況,沒有辦法維護自己的權益。盡管要承擔這樣的風險,市民羅先生依舊花了3萬元錢,給去世的父親買了一塊近4平方米的墓地,“墓地背靠著山,還能遠眺大海,據說是很好的風水。”羅先生說。
“本來打算在經營性公墓買的,可里面的面積太狹小了,而且父親特別喜歡有山有海的環境,可這種條件的墓地在公墓里至少七八萬元,而且面積還很小。”羅先生說,除了比較基礎的下葬物品外,他還給父親立了一塊1.5米的石碑,這在很多公墓里面也是不允許的,石碑上還空著一個姓名的位置,是為尚健在的母親留的,“我母親也十分滿意我買的墓地,認為把父親葬在這里很講究。”羅先生說,他買墓地并沒有接觸到村里的人,是一個當地居民賣給他的,價錢也是從4萬元講到了3萬元,而且對建設規模不做限制,而和羅先生一樣購買農村墓地的,據說還有不少。
城里人來上墳不稀奇
記者采訪了多個農村社區的居民,他們都表示知道有城里人在農村安葬,但都不認為這是什么壞事,“他們來買墓地,交的錢也到不了我們手里,占的墓地也不是自家的,而且下葬了的也不能給人家亂動吧!”一名村民告訴記者,因為墓地距離村子很近,偶爾能看到城里人開車來祭祀,此外這些人和村里沒有任何關系。
“在這里購買墓地的城里人主要有兩種。”附近一位知情村民說,一種情況是嫌城里墓地費用過高,為了省錢,而跑到山區來建墓地的,這類人往往有一些關系;另一種是以前祖輩在山區長大,去世后希望后輩們將他送回老家安葬的人,這種人是尋求“落葉歸根”。但不管是哪種人,去世后,最終能被允許在村里公墓“安家”的,要么是在村里有一定“門路”的,要么就是多花點錢托人買墓地,但總比買正規的公墓便宜。
專家分析
私買墓地不受保護
嶗山區民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公益性公墓是由村委會或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建立、為農村村民提供骨灰安葬服務的公共墓地。農村墓地由村里免費分配給村民的,村民不可以自由買賣,城市居民也不可以到農村進行私人購買,如果有私自簽訂協議進行購買的行為,該協議不受任何法律保護,并且一經發現會受到處罰,主要是國土資源局和民政局兩個部門協助調查。
“在農村買墓地,價格一般在兩萬元,如果太貴了還不如去經營性公墓買。”嶗山區民政局社會事務科王新安科長介紹,此前曾嚴厲打擊過農村墓地的非法買賣,但農村區域很難完全杜絕這種情況,因為城市居民的需求十分大,“亂買賣不合法,如果損壞了不會有人賠償,因為這類買賣是不受法律保護的。”王科長表示,由于戶籍的問題,一些城市居民通過一些手段來購買農村墓地,這肯定是不合法的。這種買賣是無效的,一旦出現土地被征用的問題,勢必要遷墳,由此引發的問題會很多,因此提醒市民不要私自購買農村墓地。
多數城市居民不了解農村的管理體制,也造成了盲目買墓地的行為。“農村的書記、主任是三年一選,即使城市人買了農村的墓地,由于不受法律保護,僅僅有一張私下簽訂的契約,一旦某一位書記或主任未能當選,后任若撕毀合同,買墓地者一點辦法也沒有。”民政系統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很多城市人看不明白這個道理,前任村主任賣墓地把錢花了,可后人卻要承擔私賣墓地的風險,一有機會取締時,絕對不會太客氣。“就像房子一樣,有房產證的房子才有法律保障,小產權墓和小產權房一樣,都屬于集體資產,萬一起了糾紛,家人怎么放心親屬骨灰的安全。”這名工作人員說,在農村買墓地的確能省點錢,但需要承擔的風險也十分巨大,無人管理、無安全保障、無法維權,這種“三無”的小產權墓最好還是不要買。(記者 陳珂)
上一篇:居民小區里建起油畫城
下一篇:青島地鐵施工開始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