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駐青高校畢業生達9萬人規模的“最難就業季”,我市6.12億元財政投入發揮出巨大杠桿作用。在“政府促進、市場調節、鼓勵創業”的原則下,就業質量逐步提高,就業結構日益優化。今年上半年,全市畢業生就業形勢逆勢上揚,接受高校畢業生37114人,同期相比增長26.2%,其中市級創業孵化基地扶持大學生成功創業4262人,帶動就業24344人。
????促創業:變 “輸血”為“造血”
????2010年,畢業4年的史啟航帶著自己創辦的小公司搬進了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享受到房租第一年全免,其后兩年減免50%的優惠政策,為創業期節省了不少開支。更為關鍵的是,孵化基地提供的創業指導服務把他的企業送上了快車道,僅三年時間,史啟航和他的團隊就從無名的加工廠發展到現在的下屬3家企業、年營業額1.2億元、擁有自主品牌的青島航遠公司。
????大學生創業對就業有著巨大的帶動示范作用和就業倍增效應。為此,市財政將鼓勵創業作為促進就業的切入點和著力點,變“輸血式”保障為“造血式”保障,將資金更多地投向更有活力、更具帶動性的高校畢業生創業上,鼓勵畢業生創辦青島優先發展的海洋科技創新、裝備制造業等產業實體。自2009年以來,全市扶持建設了1個市級創業孵化中心和68個市級創業孵化基地 (園區),為創業的大學生提供項目開發、產業化推進、引人引智、資金支撐、搭建平臺等“一條龍”創業服務。大量大學生創業企業在適宜的 “孵化溫度”下“破殼而出”,創業項目集中在電子信息、文化創意、現代物流、藍色經濟等20多個行業,共扶持大學生創業11662人,直接帶動就業57909人。今年,我市整合全市教育資源,在國內率先扶持創建了“青島創業大學”,培訓課程通過分解能力點、布置任務點、實景化演練和跟蹤指導,彌補大學畢業生最缺乏的創業實踐經驗,運行以來已培訓大學生5000余人。
????穩就業:政策激勵多方共贏
????面對大學生就業崗位數量少,就業難、招聘難并存的結構性矛盾等問題,我市財政資金投向更注重拓展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和加強技能培訓。今年,市級安排1400萬元對招用高校畢業生的小微企業、家庭服務業企業發放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安排800萬元繼續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參加“三支一扶”服務;安排8848萬元支持勞動者參加就業技能培訓、綜合能力培訓和創業培訓,支持實現“環境好、渠道多、崗位全、能力強”的大學生就業局面。
????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也激發了市場活力。政府買單變“購買”為“引導”,實現的是就業、培訓、用工多方共贏。為實現就業信息有效對接,我市創新財政扶持公共就業服務方式,在全國率先將職業介紹補貼由登記失業人員擴大到全體來青島創業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努力實現公共就業服務的全覆蓋;一次性就業求職補貼范圍由特困畢業生擴大到本市戶籍所有應屆大中專畢業生,政策普惠之廣全國領先;建立了高校畢業生崗位網絡配置和遠程視頻招聘平臺,實現了商機對接……通過加大就業投入、創新扶持模式,充分彰顯了創業帶動就業、催生人才、促進發展的倍增效應。今年上半年,我市共接收高校畢業生 37114人,同比增長26.2%,駐青高校畢業生簽約率達到85.85%。(王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