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7日電 一克重的羊毛可以拉細拉長到500米,楊花、蒲公英也可以紡織出如花的高端布料。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如意集團董事長邱亞夫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這項獲得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如意紡”技術。憑借該技術以及管理體制的革新,曾一度瀕臨破產的如意集團成為全球領先的高科技紡織企業。
在歐美同行眼中,如意集團在全球紡織業界創造了一個“奇跡”。這家企業通過改革創新獲得新生是中國正努力打造經濟新奇跡的縮影。
用李克強總理的話說,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已進入提質增效的“第二季”。
中國經濟過去30多年以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但由于傳統制造業優勢的萎縮、海外市場的變動以及資源環境壓力的增大,增速去年降至近14年來的最低點,引發了海內外投資者的擔憂。
雖然中國政府指出經濟增速減低也是由于主動調控,但不可諱言,中國經濟確實遇到一些困難:過分依賴政府投資和出口的增長方式不可持續,房地產泡沫、地方債務風險、產能過剩等問題威脅著經濟健康。能否找到新的增長動力事關中國經濟奇跡能否延續。
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經濟界全國人大代表說,雖然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但是通過深化改革為市場松綁,釋放像如意集團這樣的民間經濟的創新活力,中國經濟有能力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保持7%至8%的增速。
李克強總理5日在上任以來的首個《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向深化改革要動力。”
行政審批、工商登記、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國有企業等一批領域的改革有望2014年加快步伐。
知易行難。作為上一輪國企改革的“踩雷者”并親歷了企業重獲新生的全國人大代表、天士力集團董事長對此感同身受。他說,如果說上一輪改革的障礙是觀念跟不上,本輪改革的最大阻力則是強大的既得利益“堡壘”。
代表著民營經濟新生力量的互聯網企業在過去一兩年來頻頻成為享有壟斷地位的電信企業和銀行的“眼中釘、肉中刺”。
騰訊2011年推出的一款只需消耗少量流量費的的移動語音聊天軟件,減少了用戶了通電話時間,侵犯了電信巨頭的“勢力范圍”;兩家企業推出的可在手機上便捷操作、收益率明顯高于銀行存款利率的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也深入到了銀行的“腹地”,一時風聲鶴唳。
但中國高層的決心不可低估:去年11月,為中國未來發展劃定改革藍圖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十幾年前還名不見經傳的阿里巴巴、騰訊等民營企業如今已成為中國經濟中的明星。兩家企業的創始人馬云、馬化騰先后被請到中南海與總理面對面商討經濟、改革之策。有著中國喬布斯之稱的小米手機創始人雷軍也位列其中。
中國石化上月宣布在利潤豐厚的油品銷售領域引入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有外媒稱,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也表明了中央改革的決心。
通過改革給企業“松綁”也可以釋放巨大的“紅利”。中國的審批制度通常涉及各種“玻璃門”和“潛規則”。李克強曾引用一份材料說,“企業新上一個項目,要經過27個部門、50多個環節,時間長達6到10個月。”
對此,《政府工作報告》在介紹2014年的重點工作時,首條就是推動重要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而需要取得新突破的第一條則是行政體制改革。
去年以來,國務院已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簡政放權稱為“政府的自我革命”,并承諾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市場機制的任何邊際改進,都將帶來市場活力的迸發。據官方統計,去年全國新注冊企業增長27.6%,民間投資比重上升到63%。
遲福林說,轉變政府職能不僅要把不該管的不管,更應把該管的管好。(記者 李鯤 吳植 張正富 婁辰 郭信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