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區的大沽河標準段全長7.56公里,這里距離大沽河入海口僅有五六公里。
????入海口位于高新區河套街道山角社區西側,那里建有漁港碼頭,幾個漁業社區的漁民都從那里入海打魚,此外,入海口還有一座鹽場。
????“高新區的大沽河在建設中將突出海鹽文化,入海口將保留這座老鹽場,一家公司中標正在進行濕地公園的保護與開發。”高新區河套街道城建辦負責人崔志敬告訴記者,大沽河入海口位于河套街道羅家營社區,那里的青島東風鹽場南與大海相連,西與大沽河相接。
????自古以來,膠州灣沿岸的紅島、棘紅灘等地就是先民們煎曬制鹽的主要場所。在唐宋以前,膠州灣海鹽生產全部采用古老的煎鹽法,直至清末,由西方傳入的曬鹽法才完全取代了傳統的煎鹽。“東風鹽場是膠州灣現存唯一一座海鹽場,”崔志敬說,“小時候,附近村民腌咸菜都要到這里撿大鹽粒,那樣腌出的咸菜味最正。如今,這里出產的海鹽多以禮盒出售,在市面上不容易買到了。”
????東風鹽場的曬鹽池一座連著一座,仿佛漁民的養殖池;不同的是,仔細觀察,能發現池邊有一條白邊,那是析出的海鹽,連池子邊上的纜繩上也有白色的結晶體;一塊極平坦的水泥地面上,堆積著的鹽壘成了白色的山。
????養殖池邊東風鹽場三工區的建筑留有典型的上世紀70年代的建筑風格,單層石頭屋子的外墻上有一顆碩大的紅色五角星,上書“1971年11月建”。離三工區不遠,是已經建成的濕地公園示范區,前期建成的一座小公園,綠化得極好,里面有幾棟別墅樣建筑散落分布,未來,一座依大沽河而建、保留曬鹽文化的濕地公園將在這里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