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青島農業大學動漫與傳媒學院師生參與原創的3D動畫電影《C9回家》預告片亮相第67屆戛納電影節,并成功簽約印度、土耳其、阿聯酋、埃及等35個國家的預授權。電影預計2015年初制作完成,屆時將全球同步上映。
????青農大的動漫創作再度引起業界的關注。
????記者近日在青農大采訪時還了解到,該校引以為豪的動漫作品還不止《C9回家》一部。以嶗山傳說故事為藍本,今年,該校30余名師生組成的創作團隊一下子創作出8部嶗山傳奇系列短片,其中《狐仙》和《神泉》擬再度沖擊“泰山文藝獎”。加上2012年、2013年該校分別獲得泰山文藝獎電影類一等獎的嶗山傳奇系列動畫片 《王七學藝》和《花仙》,短短兩年多時間,青農大動漫與傳媒學院已創作出10部嶗山傳奇系列短片,青農大也因此被業界稱為“動漫傳奇”。
????一所農業大學何以能夠制造動漫界的傳奇?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立足青島本土講好嶗山故事
????在青農大動漫與傳媒學院院長趙曉春那里,有厚厚的一本《嶗山民間故事》,作為學院多部動畫短片的編劇,他的創作靈感源自書中那些生動的民間傳說。
????《王七學藝》脫胎于流傳于民間的嶗山道士學習“穿墻術”的故事;《花仙》講述了牡丹花仙與黃生之間的愛情及耐冬仙子為愛犧牲;《狐仙》講述的是狐仙化作少女山花報答獵戶石頭救命之恩,并舍身取義采得山頂神草“冰仙草”,治好村民怪病;《神泉》的故事也發生在嶗山腳下,兄妹三人為拯救山下干旱的村莊,踏上尋找神泉的奇妙嶗山之旅……每部動畫片都提取了嶗山文化精髓加以改編,運用神話故事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但每部作品的美術設計截然不同:《王七學藝》是三維動畫,充滿了寫實風格;其余幾部是二維動畫,《花仙》是水墨淡彩,有傳統國畫的風韻;《狐仙》設計靈感來源于民間年畫,人物造型圓嘟嘟的有些卡通;《神泉》則將工筆線描、CG矢量畫和版畫風格相融合,色彩搭配脫離寫實而偏重于印象,最終呈現出傳統與時尚并存的視覺風格。
????指導老師之一孟鹿說,動畫專業的學生畢業創作有一個通病,就是缺乏好的劇本,學校打造“嶗山傳奇系列”,有了源于本土的民間故事為藍本,極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去嶗山的外地游客中,大部分人知道嶗山是因為上世紀60年代的動畫片 《嶗山道士》。我們希望通過這部系列動畫片,把嶗山的人文和自然風貌傳播出去。”趙曉春說。
????《C9回家》講述的也是“青島故事”。該片圍繞一群活潑的小朋友及神秘的外星來客展開一段跌宕起伏的科幻故事,以美麗的海濱城市為故事發生地,渲染出美輪美奐的海濱風光,真實還原青島美景,又在實景基礎上藝術加工,將自然風光、高新科技、青島特色元素完美地結合。
????要實用型人才不要“藝術家”
????“好的動漫作品,離不開優秀的人才。青農大之所以能有這么強的動漫創造力,主要得益于我們的人才培養理念,我們學院堅持把學生培養成實用型人才,而非藝術家,這一點我們比社會上的一些動漫企業理解得更深刻。”曾在兩家動漫企業工作過的青農大動畫專業老師孟鹿說,《C9回家》就是青農大動漫與傳媒學院在“產、學、研、用”相結合,培養應用型藝術工程師教育教學模式探索中的成果之一,以項目創作為基礎,注重培養學生的創作與動手能力。
????青農大動漫與傳媒學院院長趙曉春介紹,學院成立以來,始終以培養能將創意和策劃變成產品或作品的應用型藝術人才為目標,把產業最大需求作為學院人才培養主攻方向,把崗位的用人標準作為對人才培養的標準,這樣我們才會避免好高騖遠,腳踏實地地拿出幾篇像樣的作品。
????青農大的實踐證明,這樣的人才培養理念是成功的。學生們除了可以在學校拿出高質量的成品外,畢業后找工作也能游刃有余。“目前,動畫專業就業并不樂觀,但我們的學生都是實用型人才,就業反饋特別好。”孟鹿自豪地說。
????記者在調查時也了解到,近兩年,青農大動畫專業畢業生幾乎不愁就業,有過半的學生會前往北京、上海等動漫行業競爭激烈的城市扎根。今年,一些往年招錄了青農大動漫人才的動畫公司主動提出要人。
????“工作室制度”提前接軌市場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青農大的動漫創作優勢還體現在其創新性推出的“工作室制度”。這一制度,讓學生們可以提前與市場接軌,創作出符合市場要求的作品。
????“原來,學生的畢業創作老師參與的比重不大,基本是由學生去自己做,最后精品不多,內容也不夠優秀。基于此,我們從2013年開始采用工作室制度。”孟鹿介紹,學院里每位老師負責一個工作室團隊,不僅吸納畢業生,還要從大二、大三挑選優秀同學參與。這樣一來,低年級學生來到工作室邊學邊做,是一個類似實踐的課程,他們的綜合實力會比沒有工作室的時候提高很多,很多學生的潛力早早地就被開發了。
????孟鹿告訴記者,進入工作室的學生,等于提前與社會接軌。他們周一到周六每天上午八點半準時“上班”,沒有任務時需要交學習軟件作業或隨筆作業,進入創作時需按日統計工作量,當然還必須修好自己的專業課和公共基礎課。接到項目,大家會按照原畫、場景、上色、后期等分成小組,有一個“項目管理”的同學負責記錄組員工作量,整理各種數據備案。有了工作室制度后,大家都奉行勻速制作,不趕工,不加班,完全類似于動漫企業的團隊運行。最重要的是,諸如分鏡、原畫、美術設定等動畫片里會反復用到的技能,學生們會在項目內學習實踐,而不僅僅來源于課堂理論學習。比如《狐仙》,14分鐘的短片由約18000張動畫組成,趙曉春、孟鹿、李楠三位老師帶著9名學生,用了六個月就完成了從劇本定稿到后期剪輯全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