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地處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石漠化現象突出,生態環境脆弱。
????近年來,安順市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把造林綠化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打造綠色產業帶,植綠家園的同時也帶富了鄉親,實現了“生態美與百姓富有機統一”。
????關嶺自治縣板貴鄉農戶任時超談到去年的收成時,臉上笑開了花。“我家種了10多畝花椒,毛收入3萬多元。15畝火龍果,平均畝產3000多斤左右,毛收入也有20多萬元。”
????對于任時超這位板貴土生土長的農民來說,家鄉的荒山上“九分石頭一分土”惡劣生態環境是心中難以磨滅的印記,而通過石漠化治理,披上綠裝的石山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態,還成了鄉親們“綠色銀行”。
????在安順,除了板貴鄉,還有許許多多的鄉村,正在演繹著從石山變“金山”的傳奇。
????2008年,西秀區雙堡鎮大壩村村支書陳大興種下了30畝金刺梨,由此拉開了金刺梨致富的序幕。
????2012年,在當地政府的產業政策扶持下,大壩村的2000多畝土和荒山全部種上刺梨。為了趕上全市刺梨發展黃金期,陳大興又帶領村民投入140多萬元建起育苗大棚20多個,年出刺梨苗200多萬株。如今,大壩村村民收入從5年前的不到2000多元增至8000多元。
????2014年,安順全市金刺梨種植面積15.62萬畝,其中進入掛果期面積7.91萬畝,進入盛果期面積4.5萬畝。產量達2345.506噸,帶動40000農戶參與金刺梨種植,實現年銷售收入近2000萬元。
????“十二五”以來,安順市將扶貧工作與生態建設相結合,把石漠化嚴重的石山地區作為主戰場,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實施造林綠化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等,加快石漠化地區的生態恢復重建,實現扶貧開發和生態建設的良性循環,讓政府得綠、農民得利。
????目前,安順已經形成了一批初具規模工業原料林基地、中藥材基地、茶葉基地、干鮮果品基地,總面積近100萬畝。
????2014年該市林業總產值達到22.7億元,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分別為13.24億元、1.38億元和8.14億元。
????2014年安順市還出臺了《關于加快造林綠化步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市和縣區兩級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億元林業發展專項資金,預計將用3年的時間完成縣鄉村造林105萬畝的任務,使安順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0%以上,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52%以上的目標。 (貴州日報 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