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9-10
|
青島新聞網9月10日訊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設網絡強國、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等重大決策部署,推動“互聯網+”在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志愿服務等領域健康發展,民政部近日印發了《“互聯網+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志愿服務)”行動方案(2018-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著力在未來三年推進“互聯網+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志愿服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民政部門主動作為,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推動社會組織、專業社會工作、志愿服務等事業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依然面臨信息化基礎薄弱、信息公開不廣泛、互聯網服務不充分等問題。
未來三年,民政部將著力推動“互聯網+社會組織治理”。第一,優化社會組織網上辦事服務,推動相關辦事事項線上“一網通辦”、線下“只進一扇門”、現場辦理“最多跑一次”,努力讓群眾少跑腿、讓信息化多跑路。第二,推動社會組織法人庫及相關信息化工程建設(含行政審批、綜合監管、信用管理、執法監察等信息系統開發與升級),為民政部全流程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平臺提供業務支撐。第三,推動社會組織數據管理和數據共享,實現不同層級、部門間信息互通,打破“信息孤島”,探索在社會組織領域開展大數據挖掘、分析、決策。第四,優化社會組織信息網上公開與公眾查詢,加強移動端用戶體驗,支持互聯網門戶、新媒體平臺提供多樣化查詢服務,拓寬社會組織政務信息傳播渠道。第五,運用互聯網手段實施社會組織執法監察,不斷完善網上投訴舉報機制,及時曝光非法社會組織名單及社會組織違法違規行為,運用大數據技術篩查互聯網上非法社會組織信息,為打擊非法社會組織提供具體線索。第六,引導社會組織提升信息化服務能力和互聯網傳播水平,積極穩妥運用互聯網和新媒體發聲,推動品牌建設與傳播。
未來三年,民政部將著力推動“互聯網+專業社會工作”。第一,建設社會工作信息服務系統,加強數據收集,匯聚服務資源,助力提升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規范化水平。第二,依托互聯網平臺推送技術及地理信息技術,打造社會工作服務對象與服務提供者之間“零距離、多渠道、精準化”的供需對接機制、服務品質評價模式,讓城鄉居民能夠便捷享受身邊的社工服務。第三,基于大數據分析和互聯網傳播,展示具有中國特色、契合本土需求的社會工作服務項目,推廣方法專業、公眾歡迎的社會工作服務模式。
未來三年,民政部將著力推動“互聯網+志愿服務”。第一,推動信息系統建設與指定,升級改造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匯聚志愿服務大數據資源,為社會公眾便捷參與志愿服務提供技術支撐。第二,推動志愿服務流程優化,為有需求的個人和組織提供網上服務渠道,搭建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服務對象對接平臺。第三,以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建設和數據共享為依托,會同相關部門、互聯網平臺加強志愿者褒獎和優待,豐富與完善具體待遇和措施,擴大志愿服務精神、志愿服務活動的網絡傳播和典型宣傳。
未來三年,民政部將著力推動“互聯網+慈善募捐”。第一,推動互聯網募捐信息規范發布,指導平臺加強募捐信息發布審核,擴大網絡傳播范圍,打造便捷、規范、暢通的籌資渠道,防范網絡輿情風險,營造“人人公益、隨手公益”的網絡公益環境。第二,推動慈善組織信息統一公開與透明查詢,對“慈善中國”平臺進行改造升級,方便慈善組織辦理相關事項、公開慈善信息,方便公眾便捷查閱公益慈善的“明白賬”“放心賬”。第三,推動慈善捐贈聯合激勵與懲戒,探索建立涵蓋慈善組織及其負責人的信用數據庫,加強慈善捐贈相關信用信息的共享互通,并聯合懲戒詐捐、騙捐等失信行為,保障公眾合法權益。
轉自“中國社會組織動態”政務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