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的話
“很多博物館的展品都是極好的,但缺乏博物感,文物的歷史、故事都沒有直觀的介紹。博物館應該像一個學校、一個樂園,而不是財主家的倉庫!”一位文藝青年如此吐槽。
吐槽歸吐槽,但也清晰地反映出當前我國絕大多數博物館仍是刻板的陳列與說教,即便不少是免費對外開放,依然觀者寥寥。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科技的進步為博物館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助力博物館旅游產品的豐富化、體驗方式的深度化。作為文化和旅游產業相融合的產物,博物館參觀游覽兼具藝術觀賞、歷史溯源、科學研究、教育推廣等方面的價值與功能,逐漸成為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發展的前沿陣地與有效載體。在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當下,博物館旅游發展創新備受關注。
今日起,青島新聞網推出《博物館“新思考新探索”系列報道》,看看這些館長們是如何讓陳列文物“活”起來、讓文創產品“火”起來,從而讓游客觀眾“嗨”起來,文博旅游“熱”起來的,這些有益的探索也許還未帶來非常可觀的經濟收入,但足以吸引越來越多的市民和游客走進博物館,這已很不易,希望我們這組探索系列能給行業發展帶來某些思考,是以為記。
跟著記者的視角
一起走進青島紡織博物館
孩子們邊玩邊品百年歷史
青島紡織博物館坐落在老國棉五廠的廠址上,這里已經被國家工信部納入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全省一共有四家。青島紡織博物館是一個天然的紡織遺址公園,園區內的每一棟建筑、每一臺設備乃至每一棵綠植、每一處標識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體,飽經滄桑,充溢著濃濃的紡織文化氣息。人們從進入園區的那一刻,便開啟了美妙的參觀旅程。
步入博物館的瞬間,記者仿佛走進了時光穿梭機。具有典型“包豪斯”風格工業1.0時期的鋸齒型老廠房保留完好,屋頂一排排北向傾斜的天窗,昭示著當年紡織廠的典型建筑特色。來自來自市區小學的一群孩子們正在專業解說員的帶領下,開啟一段“博物館課堂”。作為百年前青島的“母親工業”,紡織業率先啟動著城市的經濟脈搏:從當年的“德華繅絲廠”到后來的“國棉五廠”,從隋石卿、周志俊、陳孟元等行業大咖,到后來全國聞名的“郝建秀小組”……少年們跟隨時光的角度,認真閱讀著青島紡織業的“百年風云”。
在一段歷史的走讀課堂之后,孩子們陸續參觀了梳棉機、粗紗機、細紗機等整個紡織生產流程的陳列展示,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功能。“通過參觀,我們了解了紗線紡織的全過程,梳棉機用來去除棉花中的雜質,將棉花梳成條狀,然后用粗紗機將棉條紡成紗條,最后將粗的紗條通過細紗機的牽伸、旋轉,變成又細又結實的紗線。”聽完解說員的講解后,孩子們首次知道了完整的棉紡紗生產過程。
行走在這龐大的“時光機”中,孩子們不知不覺便走到了“現代”:紡織的原料在不斷豐富升級,制衣纖維不僅來自動植物,還可通過礦物、化學方式加工提取,衣服的功能和樣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有關紡織行業的概況和專業知識不斷拓寬著孩子們的視野和認知格局,成為全面成長的豐富給養。
青島紡織谷藝術之夜時尚活動
最令孩子們驚喜的是“好奇世界·纖維科技館”,這是國內首個融科普教育、娛樂休閑、生活體驗于一體的纖維科技與纖維藝術體驗中心。通過神奇的“好奇眼”,以更加抽象的表現手法、現代科技展陳手段和創意互動體驗,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不管是入門口的大恐龍,還是科技館中央可愛的小動物、小花朵,其實都是由纖維組織構成的,通過這些有趣的造型,讓孩子們深入了解纖維藝術的世界。”
青島紡織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才先介紹說,作為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島紡織博物館高度注重對廣大青少年的拓展教育,在新館建設之初便確立了“旅游、科普、文創”三大功能,并立足紡織主題,依托國家博物館自然中心頂級專家設計團隊,引入美國同行先進的好奇理念,專門為青少年群體建設了纖維好奇世界。新建的“好奇世界·纖維科技館”以“纖維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為主題,也是目前全國纖維種類最齊全的專業性場館。
自開館以來,常常接待五六百人的學生團隊,扎染、織布、編織等活動讓“文化+工業+旅游”這一形式滿足了游客越來越高的個性化、定制化需求。
250畝老廠區就是一座活的博物館
最讓姜才先一直津津樂道的是,占地250畝的老廠區都是工業遺址博物館,而不僅僅是室內的歷史史料館那一小部分,因此對外推出了“紡織谷”的概念。為了讓學生們、游客們看到老井、老水塔、老鐵路橋等真實場景,博物館根據不同的參觀主題規劃出了不同的參觀動線,將室內展區與室外景觀有機串聯,賦予每一條動線獨特的文化內涵,由此打破了傳統博物館固定場所的限制和靜態展陳功能,實現了博物館資源的無界擴展與縱深融合。
青島紡織谷里的涂鴉文化
走進廠區內,高高矗立的老式水塔、生機勃勃的百年金桂樹,以及30年代老廠房,顯現出這個老紡織工業基地曾經的輝煌。如今,這里沒有了機器的轟鳴,文化創意成為主旋律。在廠房內的一處工作室,深棕色原木屋頂和檁梁,以及木頭支柱,在白墻的映襯下古色古香。據介紹,工作室面積有260多平方米,層高13米。像這樣的工作室園區內共有18處,被用作文化創意展示空間和大師工作室。
走廊另一側是裝修完畢的華秀168百年秀場,這個面積約1000多平方米的秀場已成功舉辦了多場時裝發布會。園區內還有迷你秀場和3萬平方米的會展場地,可滿足不同發布會需求。貫穿于廠房各展區和辦公區域的走廊也被賦予了霓裳大道的名字。姜才先告訴記者,霓裳大道長200米,寬10米,除設置吧臺休閑區、櫥窗展示、發布活動場地外,大道中間還將放置一條完整的紡織流水線設備。從此處走過,能夠對紡織工藝流程一目了然。
百年老水塔高高矗立在園區
“過去建這個廠的時候,城市的自來水系統還沒通到這個地方,為了解決生產生活用水問題就建了水塔,在下邊挖一口井,然后把水抽上去,再利用落差把水分散到廠區。當時在這座邊上種了幾棵爬山虎,如今長得比人胳膊還粗。這個水塔見證了青島紡織的百年發展歷史。”對于這座老廠區的一草一木他都如數家珍。姜才先1987年參加工作,是一直扎根在這里的紡織人。
“紡織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是同青島的歷史相互重疊的,在創新發展中應該保留紡織文化的根。”姜才先說,紡織谷不僅要做紡織服裝集成創新平臺和現代時尚生活體驗中心,而且還要做一所見證城市發展的“活”的博物館。
文化創意成了紡織谷的一面招牌
除了研學旅行,文化創意成了紡織谷的一面招牌。全球吉尼斯旗袍盛典、亞洲色彩論壇、第八屆色彩中國頒獎典禮等會展活動吸引了百萬流量關注;城市創藝生活節、谷里時尚買手節等主題活動聚集了不少文創行業大咖;服裝品牌工作室、時尚長廊、新攝匯青島商拍基地等特色景點吸引了熱衷網紅打卡的年輕人……以紡織特色為紐帶,串聯起一條大有可為的發展之路。
紡織谷買手節藝術市集
第二屆青島谷里時尚買手節
記者在谷里大道上看到,即便是隆冬季節,依然有一撥接一撥的年輕人過來拍照。“這里真是太酷了,一邊是老廠房的老機器,一邊是時尚的工作室和涂鴉墻等,走到哪里都能拍出大片!”穿著時髦的年輕女孩笑著說,到青島旅游,除了沿海一線和老城區,更想找一些具有文藝范和創意性的景點,紡織谷的老廠房令人無比驚喜,園區各類獨具復古工業風的文化場所早已成為“網紅打卡地”的新領地。
紡織谷的文創產品同樣豐富多彩。纖維科技產品、中藥扎染紡織品、趴趴熊系列玩具等,為傳統紡織品賦予了新形式。博物館旁一處工業2.0風格的咖啡店里,老機器搖身一變成了吧臺和書架、桌椅板凳上都能驚喜地發現工業元素、舊磚舊瓦和老空調成了天然的背景墻……文化創意已然通過百年老紡織這一根基發揮了疊加效應。
四處取經帶來驕人成績
紡織谷不是簡單的紡織主題園區,也不僅僅是青島紡織的傳承,而是跨越各領域、融合多方資源的全新價值平臺,是迎合社會和企業發展的時代產物,它既是智慧型園區、科技型園區,還是文化型園區,也是生態型園區,它以紡織為主題,但又并不僅僅局限于紡織,而是要超越紡織,實現跨界結合,向世人詮釋青島紡織的新理念、新形象。
百年秀場里高級時裝發布會
目前紡織谷通過連接、賦能,圍繞文化傳播、創意設計、商務會展、谷里云、供應鏈金融五大核心業務,建設了百年秀場、華秀168會議中心、TOP商拍基地、幸福時光咖啡俱樂部等多個時尚載體,這些從百年紡織文化的老廠房中蛻變而成的時尚場所,成為許多高端品牌發布新品的理想地點。此外還有創意藝術市集、涂鴉藝術展、街舞說唱大賽等文化創意活動,將文化和產業高度融合,已成為傳承島城城市文化的新地標,年接待量達到百萬人次。
紡織谷雖然成立已經四年多,但運營整個園區的文化創意產業姜才先直言確實不容易,“我們從最初規劃定位就不僅僅是一個企業史料館,室內展館只是整個紡織谷的一小部分,我們要讓250畝老廠區以及廠區內的各大小公司、工作室都發揮出作用,所以招商大型展會、策劃創意市集、開發文創商品、深挖研學旅行從一開始就全面展開了。”
作為一個工作了32年老紡織人,姜才先依然充滿了激情,奔波在一線,全國各地的走訪、取經、拉資源,去年一年,山東省文博會、全國博物館聯盟大會、上海紡織博物館、北京751D.PARK、杭州ADM亞洲創新生活展、中國國際時裝周等等展會上或創意園區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而當年底,人們都在忙年之時,他們又緊鑼密鼓地組織策劃推出了谷里買首屆藝術市集、谷里IN CHINA國際藝術&音樂節、市區年貨購物節暨名優特色商品展兩場大型活動,有年輕人喜歡的藝術、音樂,也不乏濃濃的煙火氣息,這就是紡織博物館,一個完全超越人們預期的博物館。
記者 |孫靜芳
編輯 |王菁
圖片來源 |青島紡織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