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李魏
3月6日、7日,“馬向陽”帶領大槐樹村的鄉親們再進京城,為更多熱情的目光、暢快的掌聲、歡笑聲所環繞。兩年間,由青島演藝集團出品、青島市歌舞劇院創排的大型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已是第三次晉京演出,細節的再三打磨,讓這部民族喜歌劇洋溢著更加濃郁的地方特色,散發出更加鮮活的藝術生命力和時代氣息。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啟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2019年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暨優秀民族歌劇展演”,從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中精選出的7臺重點扶持劇目集中亮相。青島市歌舞劇院創排的《馬向陽下鄉記》,與中央歌劇院的歌劇《命運》、山東歌舞劇院的歌劇《沂蒙山》等同臺競演,于全國兩會期間展示中國民族歌劇復興的成果。該劇總導演、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劇團團長黃定山表示:“‘馬向陽’的創作所關注的扶貧主題,它的高度綜合的民族歌劇形態的表現方式,恰恰是對全國兩會期間習總書記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所強調的“四個堅持”的積極響應。因此,此次晉京演出意義更加重大。
“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才有生命力
“從事文藝工作43年了,還是頭一回遇到一個青島原創劇目在兩年間三次晉京演出。”青島演藝集團董事長黃港在3月6日的演出結束后心緒難平:“沒想到,這部劇的影響力還真不小,雖然已經是第三次在北京演出,觀眾的觀劇熱情依然有增無減。”
首場演出結束后,前排的觀眾李英主動評戲。作為居住在北京的山東人,這部戲引發了她的鄉愁,曾經的下鄉經歷,也讓她對大槐樹村的村民們倍覺熟悉,而其中用美聲以及多種戲曲曲藝形式來表現的豐富的人物性格,也讓她和老伴兒耳目一新。“真沒想到,主旋律民族歌劇也能如此好看、如此接地氣。”
主旋律民族歌劇如何才能好看?這正是歌劇《馬向陽下鄉記》初創時,主創們所面臨的難題。2017年10月,青島市文化扶貧巡演啟動儀式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的一處扶貧示范點舉行,《馬向陽下鄉記》在露天廣場開始了第一場扶貧演出。四個串場的搬弄是非的大嫂,送人一只鞋拉選票的二叔,“錢啊錢,和誰都有緣”的詼諧唱詞……不僅讓不懂歌劇的觀眾聽懂了,而且“意會”了。
總導演黃定山說:“那些當地的老百姓看著戲,就會哈哈大笑,說我們村長就是這樣,或者說劇里的一個角色就跟他們村的那個某某一樣,連神態都一樣。”2018年,“馬向陽”陸續進行了11場下鄉扶貧演出,透過現場拍攝的照片,黃定山說,有一瞬間他竟然分不清哪些是演員角色,哪些是老百姓在看。“這個是我在創作中印象極為深刻的一個場景。我想就是在這個時候,藝術和生活的界限被打消了,發生了融合,這種交融我覺得就是對藝術工作者的一個最高褒獎。”
“對于觀看歌劇的老百姓來說,在他們看到舞臺所提供給他們的熟悉的生活的時候,他們也從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方向,看到了自己的未來。關于富裕、關于幸福生活的夢想,就那樣在舞臺上實現了,舞臺讓他們看到自己,也從自身印證了舞臺。”黃定山覺得這樣的藝術創作才具有真正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在‘扶貧’這一重大的國策題材創作中,《馬向陽下鄉記》走出了一條讓老百姓喜歡的道路。”
以現實題材喜歌劇樣貌蹚出民族歌劇復興新路
3月6日晚,中央歌劇院副院長、著名歌唱家幺紅專程來觀看《馬向陽下鄉記》,她談到了習總書記日前對文化藝術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那就是現實題材的創作。“我們要承擔起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這次文旅部組織的關于現實題材的調演,正當其時。”她坦言,現實題材不好寫,民族歌劇的創作更是難上加難,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馬向陽”的創作讓這位業內人士豁然開朗。
“‘馬向陽’是一個大歌劇的配置。音樂與歌詞結合得非常自然流暢,劇情也十分扣人心弦,這是一部大戲。里面人物的設置生動鮮活,具有山東地方特色。所以我們說民族歌劇的創作,不僅僅只是用點民族樂器和戲曲唱腔,最重要的是體現色彩濃郁的一方文化特色、風土人情,這部劇讓我看到了山東人樸實詼諧的文化氣息,這也是文化的一種代表。”“地方有人才”,幺紅說,“這部戲真的很棒,中央歌劇院也在進行民族歌劇的創作,我們要向你們學習。”
3月7日晚,黃港向記者們透露了一個明確信息:《馬向陽下鄉記》將于5月赴上海參加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競逐第十六屆文華大獎。“青島第一次創作這樣大規模的歌劇。《馬向陽下鄉記》不僅創排出來了,還收到了各種好評。作為編劇,我非常自豪。”編劇代路對“馬向陽”沖擊文華大獎信心滿滿。據他介紹,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有了新評獎規則,每個省份只選送一部作品參評,“《馬向陽下鄉記》能夠入選已經是一個勝利。”
這部在3月7日的研討會上被專家譽為“民族歌劇傳承創新的范本”的喜歌劇,被黃定山看作是對盛行于上世紀50年代的歌劇《小二黑結婚》的一次致敬。他說,《馬向陽下鄉記》在傳承民族歌劇的基礎上繼承發展,以現代觀眾的審美心態進行創作,并用強大的高科技做舞臺支撐,最終把‘沾著泥土芬芳的作品’呈現給百姓。“沿著這條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創作精品的道路前行,《馬向陽下鄉記》蹚出了一條民族歌劇復興的新路。”
在黃港看來,民族歌劇的創作,還帶來了青島演藝集團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與創新。他告訴記者,市歌舞劇院重新組合后,呂劇團、曲藝團、民樂團、交響樂團都并入了歌舞劇院,可他們的發展卻是不均勻、不平衡的,新劇目的創新與藝術形態的推陳出新讓大家一下子融合在了一起,彼此發揮優勢,取長補短。
正像歌劇“馬向陽”中老祖奶對馬向陽說的那句話:“你只要掏出一顆真心給他們,鄉親們知道這秤砣該往哪擱。”歌劇“馬向陽”的一顆書寫時代、謳歌人民的真心,觀眾們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