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7月8日訊(記者 劉茹霞)“苦練七十二變,才能笑對八十一難。”7月6日下午,孫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齡童(本名章金萊)現身青島大劇院,在“嶗山藝術講堂”上與現場觀眾聊人生、話西游,在演講中不時穿插的表演更是讓觀眾不住拍手叫好。
話青島,“豬八戒背媳婦”在嶗山取景
“86版”《西游記》是一代又一代人心中不可磨滅的經典,劇中場景更已成為難忘的童年記憶。為了最大程度還原原著,導演楊潔帶著劇組跋山涉水,走過了將近幾萬公里取景拍攝。據六小齡童介紹,觀眾津津樂道的“豬八戒背媳婦”就是在青島嶗山取景拍攝的。“1983年我們到嶗山拍攝《計收豬八戒》時,拜訪了道長匡常修,獲益良多,在拍攝期間常常去討教,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之后我們經常通信,向他請教。”六小齡童還透露,在《掃塔辨奇冤》中,孫悟空和九頭鳥的打戲也是在青島海灘拍的。不僅如此,“唐僧的扮演者徐少華老師,他就是土生土長的青島人。”
憶往昔,吊完鋼絲繩慶幸自己又活下來
“86版”《西游記》一開播便創下89.4%的收視業績,30年來,重播次數更是超過了4000次,無論師徒四人的造型風格還是特效情節早已深入人心。在《西游記》的拍攝年代,技術條件遠沒有現在成熟。據六小齡童回憶,當年吊鋼絲是非常危險的事,常常鋼絲繩都磨得很細了,還在冒險用。“太粗的鋼絲不行,鏡頭下會穿幫,只能盡量用細的鋼絲。”師徒四人每次吊完鋼絲,都要慶幸自己又活下來。六小齡童還介紹到,在《西游記》拍攝的整整六年時間里,只有一個攝像機,所以相同的鏡頭演員只能一遍遍地演,十分辛苦。“但自己全心投入,心無遺憾!一生做成一件事,就很了不起。”
講傳承,“傳播西游文化就是我的主業”
一部《西游記》,關乎幾代人的集體記憶,西游文化便是連接不同年齡、性別、地域民眾之間的紐帶。推廣中國戲曲中的猴戲文化,傳承西游文化,六小齡童一直都在路上。“如果說前半生我都在普及推廣戲曲中的猴戲,那么下半生,傳播西游文化就是我的主業。”
每個人都是西天取經的行者,都要經歷眾多的磨難才能成功。最后六小齡童勉勵在場的觀眾,人生路上都會歷經艱難和困苦,但以堅定的信念、樂觀的精神,“苦練七十二變,笑對八十一難”才是前進路上最大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