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青島市緊盯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對技能人才提出的新需求,昨日出臺了《關于弘揚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之城的意見》,推動服務管理舉措覆蓋技能人才培養、引進、評價、激勵、使用、服務全鏈條,出臺了15項新政合力打造“工匠之城”。
近年來,青島市積極構建臺階式獎勵機制,通過設立青島市技術能手、青島市有突出貢獻技師、政府津貼技能人才、青島市首席技師、青島市技能型拔尖人才、振超技能大獎等獎勵,為廣大工人技能追夢的路徑作出制度性安排,技能人才最高可享受一次性10萬元獎勵資金。據統計,近3年每年用于技能人才獎勵資金超千萬元,涌現出許振超、遲登亮、周勇等近百名國家級技能領軍人才,高端技能人才總量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名列前茅。
此次新政再次舉“重獎”大旗,明確每年選樹命名10~20名“青島大工匠”和40~80名“青島工匠”,分別給予每人8萬元和2萬元獎勵。同時,明確每年開展一次全員創新企業評選,每戶全員創新企業給予30萬元資助資金,充分發揮工匠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為解決技能人才經濟收入偏低問題,在進一步完善獎勵激勵體系的基礎上,新政首次提出‘貢獻大者多得’的分配原則,支持技能人才憑借貢獻業績增加收入。同時,還將抓好技能崗位工資價位發布、工資集體協商兩項制度的健全落實,促進長期穩定提高技術工人收入水平。”市人社局職業能力建設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為進一步健全平臺體系,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載體建設,新政實施后,青島市將每年建設10個青島市技師工作站、20個青島市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10個青創先鋒工作室。同時,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技能技術攻關項目,創建工匠人才創業園區、工匠文化博物館,并推動有條件的區(市)和企業,打造一批工匠街、工匠路、工匠墻、工匠園,進一步提升“技能青島”品牌的美譽度,著力構建有利于加快技能人才成長的社會環境。據悉,市人社局還將支持第三方投建集技能人才市場需求對接、技術工人學習進修、技能技術咨詢服務、技能技術貢獻積分管理、工匠人才信用管理等多功能為一體的開放、共享的青島工匠大數據平臺,運用大數據加強和改進對技能人才的管理和服務模式。
此外,新政提出實施技能人才安居計劃,明確優先落實符合住房保障條件的高技能人才的住房保障。同時,允許中小企業在自有產權的待建土地上按一定比例配建產業配套公寓(單位租賃住房),解決員工安居問題,并推動企業利用自有產權待建土地建設研發中心、人才和職工公寓等,建筑面積占總建筑面積的比例可提高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