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鵬
聚焦“交通樞紐”和“經濟發展”兩大功能,依托獨特的稟賦優勢,青島打造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加快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樞紐經濟是一種以交通樞紐、信息服務平臺等為載體,以聚流和輻射為特征,以科技制度創新為動力,以優化經濟要素時空配置為手段,重塑產業空間分工體系,全面提升城市能級的經濟發展新模式,具有資源要素的強聚集性、產業強擴張性等典型特征。發展樞紐經濟可有效連接“交通樞紐”和“經濟發展”兩大功能,是構建全面開放體系,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等重大開放平臺加快建設,海陸空鐵“四港聯動”高效物流體系不斷完善,為青島樞紐經濟發展帶來難得機遇。青島應繼續依托大型機場、港口、鐵路公路的綜合交通樞紐優勢,發展具有交通指向性和對外開放型的產業集群,促使資本、技術、人力等生產要素在機場、港口、高鐵車站快速集聚,構建具有現代服務特征與新經濟特征的產城融合發展格局。
緊抓大型綜合交通樞紐設施建設和發展機遇
近年來,北京、重慶、成都等城市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面對高質量發展新要求,搶抓機場建設新機遇,著力發展樞紐經濟,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點。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對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進一步深化和補充,其中提到:建設北京、天津、上海、青島等20個左右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國家發展改革委在《關于推動交通提質增效提升供給服務能力的實施方案》中也明確提出:“加快全國性、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發展樞紐經濟,強化區域聯動開發”。以樞紐經濟為抓手,先進省市先行先試、加快突破,著力塑造城市經濟新模式。比如,圍繞打造國際航空樞紐,深圳已開通的洲際客運航線通達歐美澳18個城市,不僅拉近了深圳與全球各主要經濟、金融和交通中心間的距離,也提升了深圳的全球影響力。
青島應以打造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為契機,完善海空鐵和公路交通樞紐功能,構建鐵路、公路、航空、海運“四網聯合”、多式聯運的交通格局,以物流帶產業,以樞紐聚產業,培育高鐵、臨空產業,大力發展樞紐經濟。從青島來看,發展樞紐經濟、促進開放崛起是強化使命擔當、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重要支撐。在國務院批復的《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要求青島發揮海洋科學城、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和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綜合功能,打造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形成東部地區轉型發展增長極。青島要緊抓大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機遇,更好發揮作為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在整合全球優質要素資源、引領24條產業鏈集群式發展、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中的獨特作用,真正成為山東面向世界開放發展的橋頭堡。
強化樞紐經濟在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建設中的作用
以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建設為引領,放大港口、機場、高鐵等交通設施快速提升效應,大力發展樞紐經濟,加快打造國際門戶樞紐城市。
堅持高起點定位,明確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助力經濟發展和產業集聚的目標導向。搶抓膠東機場、市內軌道交通、京滬二線等大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機遇,加快打造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提出建設大格局、高規格、國際化的樞紐經濟發展目標。結合青島都市圈發展規劃,制定樞紐經濟規劃或者發展意見,系統梳理樞紐經濟的要素集聚、輻射半徑、作用機理,并深入研究樞紐經濟發展的模式、機制、發展路徑、政策舉措等,以更好地指導全市樞紐經濟發展。
強化產業落地載體建設,促進交通“流量”變產業“留量”。樞紐經濟既體現在高水平的基礎設施硬件條件上,也體現在軟性流量經濟活動的高度聚集與輻射上。新時代發展樞紐經濟,不僅要建設高水平的硬件樞紐平臺與載體,在某種程度上更需要建設高水平的軟件。要推進膠東機場開辟更多通向世界的空中航線,加密重點國際航線,打造區域性樞紐機場、面向日韓的門戶機場、東北亞地區的國際航空貨運樞紐機場。同時,協同上合示范區發展,加快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打造高端臨空產業基地、對外開放引領區和現代化生態智慧空港城。
推進招商引資,促進要素資源“集聚”變經濟產業“集群”。圍繞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的地位量級、層級體系、輻射范圍,研判樞紐不同層級體系的產業需求、服務半徑和產業發展適宜性,將機場、港口、高鐵等大型交通基礎設施優勢轉為經濟優勢。當前,重點應當結合培育壯大24條產業鏈,一手抓本地培育,一手抓招商引資,集聚產業資源要素,培育一批樞紐偏好型產業集群。比如在航空樞紐區,結合樞紐服務半徑,合理選擇布局臨空指向型產業,大力引進和培育航空運輸保障、航空物流等航空服務業;在海港樞紐區,加快發展物流網絡、港航服務等新興業態,完善航運咨詢、現代物流等現代航運服務,發展金融保險、大型交通工具租賃、電商服務等高端航運服務業,提高“一帶一路”青島航運指數的權威性,打造國際航運中心;在地鐵站等次級樞紐區,加強次級樞紐與城市綜合體的聯動發展,培育交通暢通、購物便捷的特色商圈。當前,還要著力改變空港、海港、地鐵等樞紐“單點發力”的狀況,完善樞紐經濟區之間的聯通體系,實現交通功能、經濟功能匹配協調,促進優勢互補、互通互融。加強樞紐經濟區與城市創新區、商貿區、旅游區等重點功能區之間的對接,放大樞紐經濟區促進城市經濟轉型的服務功能。
挖掘優勢,補齊短板,大力發展樞紐經濟
以發展樞紐經濟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一般要經歷重要交通基礎設施與經濟融合發展的三個階段:一是起步期。依托自身優越的區位條件和機場、港口、高鐵、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成為區域性樞紐節點,承擔經濟要素的物流運輸功能,交通樞紐只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與產業發展融合有限。二是磨合期。加強與樞紐經濟產業相匹配的要素平臺、載體建設,集聚產業資源,樞紐設施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不斷增強,高水平對外開放向縱深發展。三是融合發展期。重要交通基礎設施與城市發展緊密結合,促使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發展成為核心增長極,城市及周邊地區逐步形成一個分工協作的經濟帶或經濟圈。綜合來看,青島樞紐經濟剛剛進入從磨合期向融合發展期轉型的關鍵階段,還需要進一步努力推進。
當前,青島海陸空立體交通體系不斷完善,發展樞紐經濟具有良好優勢。今年以來,青島機場搶抓市場回暖機遇,發揮資源稟賦優勢,推動各項工作快速發展。山東港口青島港是西太平洋重要的國際貿易樞紐港,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外貿口岸。2022年,山東港口青島港以2682萬標箱的集裝箱吞吐量位居全國第四,外貿貨物吞吐量排名第二,加速奔跑在“建設世界一流智慧綠色港口”的征程中。然而,與先進城市相比,青島發展樞紐經濟仍然存在差距與不足。對此,青島應深入研究前排城市先進經驗做法,高標準謀劃國際綜合性交通樞紐城市建設,進一步放大青島在我國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開放格局中的優勢,全方位提升青島深度鏈接國內外資源和市場的能力,為高質量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打開更大發展空間。
(作者單位:青島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