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
本報8月8日訊 外貿在青島經濟發展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規模穩不穩、結構優不優,外貿企業最有發言權。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市商務局對重點外貿企業開展廣泛調研,選取紡織、電器、機械、農業和大宗商品等20余個行業的500余家企業進行走訪、座談交流、問卷調查,進一步明晰當前青島外貿在全國全省中的地位、發展基礎、主要特點、面臨的形勢,并實地解決企業反映的主要問題,同時借鑒其他城市經驗提出對策建議。
通過走訪調研,市商務局收集了一批企業反映的外貿環境和發展瓶頸問題,主要集中在傳統市場外需不足的影響持續顯現,產業結構存在高附加值機電高新產品出口占比偏低、工業外向度不足,外貿龍頭企業總體規模偏小、示范引領作用還不夠突出,外貿新業態支撐不夠、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偏小、開放平臺的輻射帶動作用發揮不夠等方面。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市商務局提出一系列對策建議推動青島外貿提升競爭力。
聚焦“顆粒歸倉”挖潛能,重點市場穩規模,加強與各類外貿企業的聯系,用好國際市場開拓支持政策,支持企業抓訂單、搶訂單,挖掘新增貿易額。
聚焦產業發力優結構,與工信、科技等部門加強聯動合作,圍繞24條重點產業鏈,搶抓芯片、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等產業轉移機遇,加大優質產業項目引進,增強外貿發展內生動力和主體競爭力。
聚焦主體培育夯基礎,鼓勵現有的供應鏈企業做大做強,開創新的業務范圍和模式。鼓勵金融機構創新融資擔保、應收賬款融資、出口信用保險保單融資等方式,支持企業緩解融資難題。
聚焦豐富業態提效能,加快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等新業態發展,大力引導傳統外貿企業數字化轉型,在保稅維修、融資租賃、易貨貿易、轉口貿易等方面,努力實現業態創新。
聚焦優化環境促提升,大力發展航運服務,促進貿易和航運的有機融合,完善“關港貿”協同機制,及時掌握和解決企業在進出口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
下一步,市商務局將緊盯國際經貿環境變化,不斷優化外貿領域營商環境,強化政策供給,多措并舉為外貿企業“保駕護航”,助力青島外貿實現全年目標。
今年上半年,青島進出口實現4305.1億元,同比增長9.2%,分別高于全國、全省7.1和7.4個百分點。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青島進出口規模居第5位,增速居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