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風平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這一重要論述是在對照歷史、比照現實、觀照未來中得出的重要結論,深刻闡釋了科技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關聯,體現了我們黨對現代化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科技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必然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當今國際競爭的焦點和核心是科學技術。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已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重要戰場。隨著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有些國家通過封鎖芯片等關鍵零部件、禁用重要軟件、禁售高端光刻機等措施,妄圖遏制其他國家企業發展、產業升級、經濟發展,阻止其他國家大學正常的科學研究,或運用黑客、網絡攻擊等手段,妄圖竊取他國大學科技成果,以期阻礙、延緩其他國家現代化進程。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依靠花錢購買引進關鍵核心技術行不通。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中國必須走出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創新道路,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應該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動態的核心競爭力。強大經濟實力不僅取決于經濟規模,而且取決于經濟質量、產業鏈控制力和產業結構。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科技現代化。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僅要依靠現代科技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而且需要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現代科技,培育大批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新經濟增長點,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核心競爭力的顯著特征是動態的、不可替代的、獨特的,其構成內容隨著外部環境變化,需要持續迭代、優化和更新,從而持續把前沿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應該具有自主創新能力。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國家安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人民健康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討不來、買不來。這些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實現科技現代化,自主開發關鍵核心技術,才能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科技保障。科技現代化要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培養自己的科研骨干隊伍,組建結構完整的科研體系,從基礎研究著手,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自力更生,發奮圖強,依靠自己解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科技難題。
科技現代化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經驗
歷史上,英、美等國家都通過發展科技,建成了現代化強國。1624年,英國制定第一部專利法,保護技術發明和知識產權,鼓勵企業創新,從而發明了蒸汽機、紡織機、機床等機械設備,建立了第一個近代工業技術體系。從17世紀中期起,英國已成為歐洲的科學技術中心之一。1662年,英國皇家學會成立,專注于自然科學,特別是實驗科學的研究,一些城市出現科學研究協會,形成關注科技進展和實用發明的氛圍。1840年,英國工業生產能力占世界總額的45%,超過法、德、美三國的總和,成為世界霸主。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重視和扶持科技發展,注重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鼓勵自由探索,發明了電燈、直流發電機、電話機等,形成電力、電信等產業,為微電子、電子信息、互聯網等產業奠定了基礎。
由此可見,只有重視和支持科技發展,尊重科學家,保護知識產權,加大科研投入,提供精密的試驗設備,才能為科技現代化提供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體系。
加快實現科技現代化的著力點
科技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推進科技現代化,有利于更快更好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科技現代化要求建立適合中國國情、順應世界科技發展潮流、能夠應對激烈國際競爭挑戰、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中國式現代化需求、具有強大自主創新能力、結構完整的現代科技研發體系。青島正在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需要從以下六方面推進科技現代化。
一要培養愛黨報國、敬業奉獻的科技隊伍。科技現代化需要一大批優秀的科技人員。為此,要引導駐青高校為黨育才、為國育才、為科技現代化育才。加快落實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調整學科專業設置,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為引領,圍繞集成電路、新型顯示、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10條新興產業鏈,增設智能制造、智能建造、大數據技術、機器人、人工智能等社會經濟發展迫切需要的專業,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為科技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
二要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礎研究處于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大廈才能建得高。”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如果沒有強大厚實的基礎研究支撐,很難誕生重大原始創新成果,關鍵核心技術很可能“卡脖子”。支持山東大學(青島)、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等高校及科研機構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在事關國家發展全局和總體安全的戰略必爭之地超前布局。發揮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引導作用,把科技前沿同“經略海洋”、上合示范區、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等國家戰略需求和青島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
三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造一支能抗衡全球科技競爭的高質量戰略科技力量。依托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以重大科技專項、海洋大科學設施為抓手,整合全國海洋科研力量,攻克海洋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依托中車四方、海爾、海信、歌爾等科技領軍企業,組建產學研創新聯盟,以產業化項目為抓手,面向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裝備、海洋裝備等七大優勢產業,集成電路、新型顯示、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十大新興產業,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等未來產業,協同攻克高端芯片、智能傳感器、工業軟件、先進算法等“卡脖子”技術,著力提升產業鏈的掌控能力。
四要推進東部沿海重要創新中心建設。區域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落棋一子,滿盤皆活”之效。立足膠東半島,整合優勢創新資源,打造東部沿海重要創新中心。重點聚焦軌道交通、智能家電、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新型顯示、智能制造、海洋裝備、海水養殖、海水淡化等領域,服務智能家電、高速列車等國家產業集群,以及煙臺軟件信息服務、濰坊元宇宙、威海打印設備、日照新一代信息產業等山東省產業集群。軌道交通示范區依托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以省級以上科創平臺、研究院為主體,以“產業園區+孵化器”為支撐,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條。
五要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科技自立自強不能“閉門造車”,科技創新需要密切關注全球科技發展態勢,保持與外界合作互動。圍繞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層空間利用等全球問題,設立開放式科研基金,集聚全球智力資源,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的“八大共同行動”,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綠色低碳、信息通信、空間信息等領域共建一批聯合實驗室、研發合作中心。貫徹中國—中亞五國會議精神,依托上合示范區、青島自貿片區、中國-上合組織技術轉移中心等,與烏克蘭、白俄羅斯、中亞五國聯合建立科研中心、實驗室,開展科技合作、技術轉移。
六要優化創新生態。在全市中小學大力宣傳錢學森、李四光、袁隆平等科學家的光榮事跡,從小培養學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等科學家精神。在大學、科學研究所,培養形成精益求精、求真務實的優良學風,營造大膽探索、包容失敗的創新氛圍。全社會要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發明專利,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假冒高科技產品等違法行為。。
(作者單位:青島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