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白癜風的幾種辨證分型
時間:2012-01-07來源:青島健康醫療頻道
中醫稱白癜風為“白癜”、“白駁”、“白駁風”。認為其發病機制是由于“風邪搏于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強調此病“施治宜早……初服浮萍丸,次服蒼耳膏”等治療。這些療法至今仍運用于臨床。由于對病因病機的看法不一,白癜風的中醫辨證論治分為以下幾種:
1、氣血不和型:患者病期長短不一,局限于頭、面、頸、四肢或泛發全身。白斑色淡、邊緣模糊、發展緩慢,兼見神疲乏力、面色晄白、手足不溫,舌淡潤,脈細。宜調和氣血,疏散風邪。
2、濕熱蘊阻型:皮損易發于面部及五官周圍,夏秋季易發展、擴大,白斑白而帶紅,邊界截然,時感微癢。皮膚白變前常伴明顯瘙癢。有皮膚過敏史,兼可見肢體困倦、頭重、納呆、苔膩、脈濡或滑。宜清利濕熱,調和氣血。
3、肝郁氣滯型:主要表現為白斑無固定好發部位,色澤時暗時明,皮損發展較慢,常隨情感變化而加劇。多見于女性,常伴胸肋脹痛、性急易怒或憂郁、月經不調或乳房結塊。苔薄潤、脈多弦細。宜疏肝解郁、活血祛風。
4、肝腎不足型:本型病例病程較長,白斑局限或泛發,發展緩慢,或有家族史。白斑邊界截然,脫色明顯,脫色斑內毛發多白變,病程長,療效較差。兼可見頭昏、耳鳴、腰膝酸軟。舌苔或紅,苔少,脈細弱。宜滋肝補腎,養血祛風。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