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視察山東時強調: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要加快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讓廣大農民都盡快富裕起來。要把黨的政策用生動通俗的形式宣傳好,讓廣大群眾聽得懂、能理解。要加強村規民約建設,移風易俗,為農民減輕負擔。
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要協調推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力爭農村全面小康建設邁出更大步伐。
2016年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國家規劃了未來五年農業發展大局,農業迎來了史無前例的機遇期.從中央一號文件到《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再到《生豬生產發展五年規劃》,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惠農政策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工作高度重視和堅持把“三農”問題放在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決心,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指明了方向.
2015年,農業農村工作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繼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推進農村法治建設,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014年及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要按照穩定政策、改革創新、持續發展的總要求,力爭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現代農業發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取得新進展,為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013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創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標,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驅動力度,圍繞現代農業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優越性,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大好形勢。
2012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圍繞強科技保發展、強生產保供給、強民生保穩定,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奮力奪取農業好收成,合力促進農民較快增收,努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發布。
2009年農業農村工作把保持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圍繞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進一步強化惠農政策,增強科技支撐,加大投入力度,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改革創新,千方百計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繼續提供有力保障。
在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農業的多種功能日益凸現,農業的基礎作用日益彰顯。必須更加自覺地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
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9次會議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國家不再針對農業單獨征稅。
2004年一號文件主題重回農業。這份一號文件的主旨非常突出,即促進農民增收,保障糧食供應。
2003年,農村稅費改革在全國全面推開。
要堅持把加強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穩定和完善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深化農村改革,解決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探索扶持、保護、促進農業發展的新機制、新措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加。
1992年,全國農村進一步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積極推進多種形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生產獲得較好收成。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1986年農村工作的部署》,解決的是進一步擺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等問題。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布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