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銹帶”變“秀帶”——上海課堂的“青島之問”
如何讓“銹帶”變“秀帶”——上海課堂的“青島之問”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駐滬記者 胡相洋
本報上海7月3日訊怎樣平衡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審批上如何突破?文化創意是怎樣“賦能”上海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上海是通過何種措施去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業參與文化創意的?……面對實訓干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上海市創意產業中心理事長、上海匯橙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增強有些應接不暇。
這是今日上午發生在上海實訓課間的一個片段,10余位實訓干部把何增強圍在講桌前,像極了學生課間向老師不斷追問的校園場景。不忍心傷了“學生”的好奇心,何增強喝了口水,就把20分鐘的課間,又繼續變成了課堂。何增強是中國最早的文創園區的開發和運作者之一,這次他主講文化創意產業和城市服務業競爭力,面對“學生”的“青島之惑”,他回答的,正是“上海經驗”的啟示問題。
“機會非常難得,老師講得也非常好,不僅有上海發展文化服務業的宏觀愿景,還有多個打造文化創業園區的實際案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非常生動。”實訓干部王令成很激動,課間,他忍不住走向講桌,發出“青島之問”。他所在的李滄區,就有一座文保單位——李村華人監獄舊址,這座1903年落成啟用的監獄,與市南區常州路的歐人監獄兩相呼應。“李村華人監獄舊址一直荒廢著,實在可惜。上海是如何處理文保單位保護與開發的關系的?”王令成向老師發出疑問,老師何增強則通過“1933老場坊”從屠宰場到國際知名品牌時尚秀場的蝶變,給他啟發。
實訓干部劉莉莉從事的是共青團工作,她最關心的一個點是如何留住青年、吸引青年。“目前,西海岸新區的高校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共有8所,未來,將有20所高校在西海岸扎根、集聚,我們的愿景是想讓更多高校畢業生留在青島,并吸引外地的優秀人才來青創業,上海通過什么政策來吸引年輕人?”劉莉莉說,創新創意最需要的就是青年人才,她最想從老師那里挖到的“寶藏”,正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產業升級轉型倒逼城市進行有機更新,城市有機更新,又進一步促進產業轉型。一些老廠房,是國有企業的沉重‘枷鎖’,文化創意園區恰好能夠賦能,我想知道的是,上海的政府是如何處理國有企業與引進來的文創企業的關系,在政策、稅收、房屋產權上,又有何可借鑒的舉措?”這是實訓干部李合生拋出的一個問題。“你是從事哪方面工作的?”老師何增強問。當得知李合生是從事工商聯工作,何增強笑著說:“一看就是在認真研究如何服務企業,很專業。”何增強從上海一些“工業銹帶”蝶變“生活秀帶”的案例,給予他啟發。
圍在講桌前的“學生”,爭先恐后地向老師提問,實在來不及的,有的學生遞名片,有的學生主動與老師加微信,準備后期再細細消化。“沒想到干部能放下身段當‘學生’,這樣側面反映了政府改革、發展的決心,這么活躍的課堂,刺激著我也愿意多講點,希望能對‘學生’有所幫助。”何增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