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屈女兒”該為父親負擔高額醫藥費嗎?家庭關系最大的誤區是…
這幾天,青青島論壇有一個帖子引來不少人留言:
老父親生病住院,經過專家會診確診后,需要治療費用六十萬,可老父親把家產錢財全部都給了兒子,卻要求女兒,兒子平分治療費用,您說我該怎么辦?
平日里孝順老人,時常往家里買東西,節假日還給老人錢,可謂是盡孝盡忠,可如今老父親住院費用卻要平分,心里感到委屈,憋屈,不甘心,又很無奈,畢竟不是外人是老父親,您給出出主意,費用應該平分嗎?
關于家庭重男輕女,財產分配不均的事可謂屢見不鮮。前幾天,在青青島社區論壇里也有網友發帖,稱父母把財產都給了兒子,母親生病了,卻要求女兒來伺候。而女兒認為,既然在財產分配上沒把自己當女兒,自己去照看母親要收費。
這樣眼熟的劇情,在生活和影視作品里都很常見。
前一陣很火的電視連續劇《都挺好》,也是以一個這樣的“偏愛”的情節開頭:姚晨飾演的女兒蘇明玉從小在家庭中倍受冷落,為了供大哥出國讀書,家里賣了房;父母的退休金也都給了二哥,而自己要考清華的夢想被扼殺。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蘇明玉自然心有怨氣,對于母親的去世沒有悲痛情緒,對于父親和哥哥也各有不滿。
這樣的家庭狀況自然是擰巴的。家庭中理想的天平是:在父母的一頭,對每一個孩子的愛都均等,遺產方面也能做到平均分配;在兒女的一頭,每個人對父母也孝順有加,都能盡到贍養和照顧的義務。
而在現實中,這樣的理想的天平常常發生傾斜,受“重男輕女”“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等舊觀念的影響,不少父母在分配財產時會傾向于兒子一方。
在古代,一般是兒子養老,老話說“養兒防老”就是這個意思。因此,由于兒子養老的付出,財產歸兒子也合情合理。但在現代社會,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生育政策的調整等,養老情況也發生了變化,社會化養老體系不斷完善,大多數的養老問題對子女的依賴大大減輕,兒子和女兒都可以平等地盡到贍養義務,此時,再用一張舊船票登上新的客船,自然會天平失衡。
“舊船票”自然是指舊觀念,財產給兒子。“新客船”是指新的形勢,在養老問題上,兒子、女兒都一樣。老人是老觀念,女兒是新思想,沖突在所難免。
另外重要的一點是,兒子如果處之泰然,甘做《都挺好》開頭“蘇明成”一樣的受益者,認為財產就該歸自己,無法站在中間平衡這種關系,則天平會徹底歪倒。在家庭中處于絕對弱勢的女兒又能如何?惟有以不養老來進行對抗。
清官難斷家務事。難就難在,在情與法之間,有著一些模糊地帶。比如女兒可否起訴父親偏心?父親可否狀告女兒不盡贍養義務?就前者而言,老人有處置自己財產的權利,即使是在身后,也要按遺囑來分配財產。因此,女兒如果要訴諸法律勝算不大。女兒雖然沒有獲得財產,但從法律角度講,老人對遺產的處分不能免除兒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女兒還是應該贍養父親。
情與法相去越遠,現實就越冰冷。感情不是靠法律來維系的,法律也無法黏合破裂的感情。
家庭關系的好壞,家人感情如何,最關鍵的是看父母是否開明、開通。在家庭這個“公司”里,父母是不是合格的領導者,他們是否具有一定的領導能力,能夠公平公正地處理家庭事務,做出一些正確的教育、投資、分配等決策,決定了這個家庭能否順利前行。如果管理存在重大問題,家庭便會面臨危機甚至破裂危險。
有一句網紅語,說“人最大的教養,是接受父母的不完美”。誠然,世上難找完美的父母,兒女盡孝道天經地義,但父母也不能“挾感情以令子女”,將天平壓得太過傾斜,手握一張感情牌,可以隨意“掛上”出牌。
還有一句很走心的話,“孩子是因你而來,不是為你而來?!比绻改敢詾閹Ыo孩子生命是一種莫大的恩賜,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喜好來管教孩子,孩子必須無條件服從,無條件盡贍養義務,這恐怕是家庭代際關系最大的誤區。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念好家庭經,莫忘常念“家和萬事興”。但愿每個家庭經歷再多的波折,最后還是像電視劇一樣,都挺好。
文/聞青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