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島 創業之城 | 市北:為創業者賦能,為創新者加速
全域布局“三新”產業,推出系列人才新政,搭建人才賦能平臺,打造中國北方營商環境最優的主城區——
市北:為創業者賦能,為創新者加速
活力、時尚、機會……這些詞匯猶如熾熱的火焰一樣構成了一座創業之城鼎沸的“熔爐”。
在新興產業異軍突起,高質量發展加速的當下,市北區謀定而后動,全域布局“三新”產業,為創業者提供豐富的場景;出臺《關于實施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核心區人才高地建設六大工程的意見》,推出一系列人才新政;搭建人才賦能平臺,為創業者賦能,為創新者加速,讓老城“返老還童”,充滿不可遏制的活力和韌性。
“立足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核心區,我們提出打造中國北方濱海科創城——中國北方即青島,濱海即青島靠海的地方,科創是產業的概念,城是生態的概念。這樣一來,即使沒到過市北,一聽到中國北方濱海科創城,也知道指的是青島市北區。當然,我們也要打造與之相匹配的營商環境,做中國北方營商環境最優的主城區,讓科技創新型人才涌入,實現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市北區委書記張新竹說。
“硬核”人才新政讓創業有干勁
日前,山東省18個省級創業型城市(縣區)名單正式公布,市北區在列。據有關數據顯示,在一年的創建期內,市北區成功培育自主創業實體3.02萬戶,創業企業帶動就業達12602人,市北區的創業生態之優可見一斑。
對創業者來說,最頭疼的是什么?恐怕九成以上的創業者都會毫不猶豫地將矛頭指向“資金”。為了解決創業者“資金難”,市北區加大政策落實力度。從青島市人社局通報的《2020年全市1-7月就業創業工作完成情況》來看,今年以來,市北區發放一次性創業補貼9285.5萬元,位居全市第二;發放一次性創業崗位開發補貼288.4萬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7392萬元,均位居全市第一。其中,發放創業擔保貸款占全市總額的31.5%。
正如市北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副主任刁愛琴所說,“市北人口基數大,創業人口多”。市北區也認識到了這一點,除了普惠性的政策補貼外,市北區聚焦“1412”發展格局、“六個千畝”產業集聚區等戰略規劃和新航運、新貿易、新金融等重點產業,制定了《關于實施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核心區人才高地建設六大工程的意見》,以更加積極、精準、科學、高效、開放、有力的人才政策,誠邀各類優秀人才創新創業、共謀發展。
根據《意見》,市北區將打造全球引才大使平臺,依托產業領軍人物、城市合伙人、投資咨詢機構、人力資源機構等資源發現、選拔和引進優秀人才,并給予獎勵;成立市北區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聯盟,通過整合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資源、給予一定比例服務費用補貼等形式,支持和鼓勵企業享受人力資源服務、拓寬招才引智渠道;加大招才引智獎勵力度,對全職引進青島市A、B、C三類高層次人才的中介機構和個人,按照人才層次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一系列“硬核”的人才新政,讓市北區打造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核心區人才高地的底氣十足。
記者注意到,在政策落實上,《意見》還創新提出實施“自主薦才”“以績推才”模式,將人才政策自主權交給企業,對符合認定標準的企業每年給予1個高層次產業人才配額,招什么人、讓誰享受政策,都由企業自己說了算,為企業招才引智提供政策杠桿。
“三新”產業布局讓創業有場景
“建設創新創業者的‘熱帶雨林’,既要有參天的‘喬木’、茁壯的‘灌木’,也要有蔥郁的‘小草’,我們必須有包容開放的心態,同時,俯下身子做好服務,讓市北真正成為吸引創新型人才涌入的沃土。”在市北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王萍看來,創業城市是一個各類創業主體都能健康成長的沃土。
她告訴記者,目前,市北區已經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區的“省、市、區、街、社區”五級大眾創業孵化體系,建成創業孵化基地(園區)18家,創業主體涉及高端人才、全日制普通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等,共計在孵創業實體1081家,帶動就業6553人,在數量和質量上均處于全市領跑位置。
除了固有的創新載體外,如何以更鮮明的優勢筑巢引鳳?市北區給出答案:做強產業。對市北區來說,只有優勢產業才能帶動人才集聚,從而實現人才引領助推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作為老城區,市北需要蝶變。在新一輪大開放大發展的歷史機遇下,市北區邀請著名管理咨詢機構麥肯錫為其“量身定制”發展規劃,大力發展新航運、新貿易、新金融為主導的“三新”產業,為在市北創新創業的人才提供豐富的場景資源。
目前,利用老企業搬遷和棚戶區改造騰挪出的空間,市北區已梳理可開發利用土地6600余畝,“點穴式”引進大健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高端新材料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強產業對人才的吸引力有多大?萬寶盛華山東區域的一份數據可以看出。“即使受疫情影響,公司上半年為青島引入的高端人才仍同比增長10%,且主要集中于互聯網技術類。”萬寶盛華山東區域總經理葉娟分析,高端人才的增長和青島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建設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產業密切相關。
“智能”服務讓創業無后顧之憂
在市北區創業型城區的諸多評價指標里,創業服務率這一指標高達93.62%。市北區人口基數大,創業就業人數多,讓每一個符合條件的人都能享受到政策并非易事,高的創業服務率便可以印證市北區在精準服務領域所下的功夫。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8年,市北區就率先探索打造了全市首個“綜合柜員制服務平臺”,打破分工界限,優化工作流程,讓群眾享受“一門式”“一窗式”同質同效的人社服務。后來,為了打通人社服務的“最后一公里”,這一服務機制又延伸至全區22個街道。把“面對面”的精準問需和“保姆式”服務搬到家門口,讓充分就業、積極創業、智慧就業、標準服務在社區深度融合,直接促成市北區“四型就業社區”優質高產。據了解,市北區現有68個“四型就業社區”,數量位居全省第一。
為了進一步細化服務,打消創業者的后顧之憂,市北區又創新打造了集人才公共服務和社會化服務為一體的智能化平臺——市北人才賦能平臺,于近期正式運行。
“我提交貸款申請不到1天,青島農商銀行就找到我了解詳情,經過兩次面談后即達成了500萬元的‘人才貸’合作意向!”青島萬龍高新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彥臣激動地告訴記者,公司受疫情影響,資金周轉面臨壓力,在市北人才賦能平臺啟動后,他第一時間通過平臺提交貸款需求,“沒想到能極速響應”。
記者了解到,目前,首批和市北區簽約的27家賦能機構已經正式上線,為人才提供涵蓋政策、金融、法律、培訓、科技、人力、關愛、交流等八大領域的專業、優質、便捷、高效服務,滿足不同層次人才尋資源、租房子、找貸款、交朋友等需求。
“人才在線提報賦能需求后,相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化機構將在1個工作日內進行對接,5個工作日內予以辦理。”市北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圍繞人才成長發展“全生命周期”,市北區提出實施人才服務保障工程,列出人才住房、政務服務、戶籍檔案、子女入學、醫療保健等12項服務,通過這一平臺,這些精準化、定制化、個性化的服務可以直抵每一位市北人才。(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