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島觀察】關注青少年體育鍛煉 青島邁向"體教融合"轉型路
【青島新聞網獨家】
(記者 韓彤彤 寧冠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上午九點半左右,青島南仲小學又響起了熟悉的“國學操”旋律,孩子們一邊吟誦,一邊跟著音樂跳動。為了加強體育鍛煉,南仲學校每天至少讓孩子們保有一個小時的運動時間。
近年來,打造陽光體育校園,已成為青島學校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在體育鍛煉方面,除保證必須時長外,各學校不斷嘗試著將體育活動與校園文化、傳統文化相結合,逐步向“體”、“教”不分家的融合之路邁進。
隨著《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的印發,進行與教育體系相匹配的體育教學活動得到進一步肯定。這對踐行“陽光體育”的青島而言,無疑是“定海神針”般的存在。
廣播操大變樣,國學、武術、舞蹈成校園新時尚
李玲是南仲小學的一名老師,她時常會跟著學生一起做“國學操”。“一開始是看著孩子們學,后來,我們覺得國學操真不錯,也加入了學操隊伍。”
據南仲小學校長王健介紹,“國學操”是由學校老師集思廣益,自編而成,素材大多來源于《三字經》、《弟子規》等教材。“國學操”的創立初衷是希望將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園生活,“這樣孩子們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國學的魅力。”
在青島,為了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每天鍛煉時間不低于一個小時,像南仲小學這樣在廣播體操上“下功夫”的學校不在少數。除傳統的第三套廣播體操外,不少學校會在此基礎上獨創一版“校園廣播操”。南仲小學從傳統文化入手,打造“國學操”,市北實驗初中小學部選擇跳“海草舞”,青島大學附屬中學則將武術引入校園……
學習鍛煉兩不誤,高中學校如何做?
小初學校在“陽光體育”校園的道路上探索出與校園文化相契合的模式。就課業相對繁重的高中學校而言,所謂“陽光體育”是否能真正灑向校園?
于駿浩畢業于青島二中,是2020級清華大學大一新生。“在清華有一句話——‘無體育,不清華’。”據于駿浩表示,3000米測試是每一位新生必須要闖過的關口。“但得益于二中每天一節的體育課,我比其他新生更快適應了體測節奏。”在這一點上,同為二中畢業生中的張文瑞也表示:“很多其他地區的同學考入清華之后,因為長期缺乏鍛煉,運動能力減弱。但是因為二中堅持每天一節的體育課,讓我在剛入學之后能更快地適應清華的體育氛圍。”
不同于小初學校別出心裁打造出豐富多彩的廣播操,作為高中學校,雖面臨升學壓力,但青島二中始終重視學生體育鍛煉教學。2019年3月,青島二中正式實行一天一節體育課。學校開設了14個項目的選修課,外聘9位校外專業教練對學生進行課堂指導。目前,“一天一節體育課”已實行一年半有余,在國家規定的體質健康檢測中,青島二中學生長跑良好率達70%以上,學生列隊跑8圈不超過25分鐘。
重視全面發展,青島邁向“體教融合”路
當前,重智育輕體育美育存在于不少學校乃至家長的思想中。近日,《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印發后,就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意見。
《意見》表明,到2022年,配齊配強體育教師,開齊開足體育課,辦學條件全面改善,學校體育工作制度機制更加健全,教學、訓練、競賽體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顯著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和綜合素養明顯提升。到2035年,多樣化、現代化、高質量的學校體育體系基本形成。
對青島而言,所謂“體教融合”也并非泛泛而談。多年來,青島不斷加強體育、美育工作。自2019年起,青島在中小學試點推廣“一天一節體育課”,落實陽光體育一小時活動,并深化國家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建設,繼續推動游泳、武術等項目普及和奧運項目進校園。
《意見》的印發對踐行“陽光體育”的青島而言,無疑是“定海神針”般的存在。事實上,無論是“陽光體育”,還是“五育”、“十個一”項目等計劃,都是青島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所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