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新經濟周評 | 如何更多涌現新“金花”?平臺時代,更需專業制勝
新經濟周評 山東新聞名專欄
平臺時代更需專業制勝——談如何更多涌現新“金花”①
互聯網讓世界變“平”,傳統商業模式和規則不斷被顛覆。但這種平臺化趨勢非但不會減弱對企業專業能力的要求,反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專業能力過硬的企業,才能在平臺經濟大行其道的當下最終勝出。未來新“金花”的涌現,相信也離不開這一路徑。
分工日趨細化將是未來產業的重要特征,這就必然需要大量精于細分領域的企業。一方面,互聯網拉近了時空距離,資金、物料、人員等資源都比過去更加容易獲得,孕育了大量依靠新技術、新想法發展起來的小微型創業企業。受限于金錢和時間成本,它們無法兼顧研發、生產、銷售等,大量業務需要外包給其他企業。這在新興產業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集成電路行業的臺積電、生物醫藥行業的藥明康德,正是在這樣的產業背景中發展壯大的。
專業能力并不只是具體的技術、產品或者業務能力,企業的預見力、把握未來產業方向的能力,都是“專業”的應有之義
另一方面,互聯網讓市場需求多樣化、個性化、變化頻繁的特點日益突出,企業會通過找尋外部專業合作伙伴的形式,提高核心競爭力、降低非核心業務的運行成本。消費電子,紡織服裝、家居裝飾……在各行各業類似例子比比皆是。全球供應鏈管理服務行業規模的持續擴大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種變化。數據顯示,該行業近5年來市場復合增長率保持在4%左右,預計到2022年全球市場規模將超過1.4萬億。
即使是平臺型企業也離不開專業能力。“雙邊市場理論”提出者之一、達特茅斯大學工程學教授,麻省理工學院高級訪問學者兼數字經濟創辦人杰奧夫雷 G·帕克在與其他兩位學者合著的《平臺革命》一書中就曾提出,平臺的首要目標是匹配用戶,通過商品、服務或社會貨幣的交換為所有參與者創造價值,一個好的平臺必然要能創建出新機制,讓供需雙方形成良性循環。不難看出,洞悉行業本質是成就一個優秀平臺的重要前提。海爾轉型能夠成功,依靠的正是在家電制造領域積累多年的專業。反過來看,阿里跨界社交沒有成功、騰訊涉足電商也始終不算順利,其實也都或多或少與自身的行業基因相關。
正在嶄露頭角的新一代“青島金花”培育企業已經展現出這種趨勢。20家制造業企業、10家服務業企業以及12家農業企業,無一不是行業“專家”。中車四方股份,全國超過60%動車組和高鐵從這里駛出;明月海藻,是藻類行業的單項冠軍;特銳德電氣,為中國高鐵提供60%的箱式變電站設備;寶佳自動化,碼垛機器人行業“小巨人”;海爾卡奧斯,全國首個工業互聯網領域獨角獸;聚好看,全球領先的互聯網電視運營平臺……
當然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專業能力并不只是具體的技術、產品或者業務能力,企業的預見力、把握未來產業方向的能力,都是“專業”的應有之義。新技術迅猛發展引領著創新的快速迭代,過往的案例一直在提醒我們,再優秀的產品和技術,如果不能符合產業趨勢,也只能被淘汰。數字技術的出現摧毀了膠卷,柯達就此“落敗”;蘋果讓智能手機全球普及,曾經的巨頭諾基亞只能黯然離場……
青島還需要在企業專業能力的培育上再加把勁。疫情倒逼下,工業互聯網鋪天蓋地發展起來,正是企業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的絕佳時機。青島不妨用好工業互聯網手段,助力企業擁抱這轉瞬即逝的機遇。(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