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智造】扎頭繩起家 "中國繩王"隨大國重器"上天入海"
【編者按】企業是產業的主體,企業強,則產業強。作為工業門類齊全的中國制造業名城,青島正發起“高端制造業+人工智能”攻勢,在高端裝備領域奮力奔跑,實現從“青島制造”到“青島智造”的跨越。近日,為了解制造企業轉型升級成果,青島新聞網記者聚焦我市新一代“青島金花”培育企業,實地走訪多家制造企業,陸續推出系列報道,看青企如何向高端邁進,持續擦亮島城“品牌之都 工匠之城”的城市名片。
【青島新聞網原創】
(記者 蔡知芳)
歷史上壽命百年的企業猶如海浪淘沙般,堅守下來的大都已成為行業內的佼佼者。放眼中國現存的百年企業里,得以經受住困難和持續發展的屈指可數。青島海麗雅集團始建于1922年,是中國建廠最早專業織帶、特種繩纜、安防自救產品生產的廠家。作為一個近百年的老牌企業,海麗雅也曾面對過眾多困苦艱難的時刻,以女士扎頭繩起家的它,歷經多次變革,如今蛻變成助力中國成功“上天入海”的高科技創新型企業,是當之無愧的“隱形冠軍”。
從扎頭繩起家轉型成“中國繩王”
1922年伊始,女士扎頭繩還只能從外國洋行購買。懷著愛國情懷,濟南百貨商店董事長段巨川赴青島籌建了第一家協成花邊廠,生產屬于國人自己的扎頭繩。憑借著高質量的產品,協成花邊廠贏得了“江北第一家”的稱號,也逐漸延伸出相關的繩制產品。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時,中國邁入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低附加值的產品已無法滿足企業的發展需求,海麗雅陷入了危機。
海麗雅集團董事長張旭明就是在這時候臨危受命的,面對困境,她帶領員工們憑借堅實的技術基礎和刻苦的鉆研精神迅速做出了戰略定位,“集中人力、財力發展主業”,關、停、并、轉了九家與主業無關的子公司,將目標投放在了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國內市場空白的特種繩纜。通過“轉方式、調結構”等舉措,海麗雅開啟了“專、精、特、新”的特色發展之路。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站在變革的拐點,實現“制造”向“智造”的飛躍。
“你別看我手中的這條繩子只有3毫米,卻能承重1.3噸,而且不同用途的特種繩索特征各不相同,比如上天的繩纜需要耐高溫,入海的繩子需要耐腐蝕、耐切割。”海麗雅技術中心謝丹博士介紹,“整個繩子生產過程中后處理最為重要。”
據了解,后處理的過程決定了生產出來的產品是一根普通繩子還是一根特種繩子。就是這種精益求精的毅力與恒心,讓海麗雅創下繩纜界的四大第一:繩纜表皮與內芯移滑度為零的“中國精度”;在196℃-560℃環境下不分解不熔化的“中國溫度”;強度是同直徑鋼纜2-5倍的“中國強度”;深入海下8000米的“中國深度”。一路走來,海麗雅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國繩王”,書寫了一系列“繩纜”傳奇。
一根根特種繩成為大國重器的“關鍵部位”,守衛科學研究與生命安全,所以特種用繩容不得一點差錯。截至目前,海麗雅擁有創新產品1000余種,專利1600余項,是“中國專利申請50強企業”,參與制訂了國家標準5項,山東省地方標準3項。從國家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9000米救生繩,到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的著陸傘繩插接技術,海麗雅緊緊圍繞做好“一根繩子”的理念,突破自身的發展局限,實現了由“青島制造”到“青島智造”的華麗轉型。為了探索海麗雅得以獲得如此成就的背后因素,記者團同張旭明在海麗應急安全培訓中心促膝長談,走進了位于海麗工業園內的廠區,在這里,我們找到了答案。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要素
海麗雅大多數員工和張旭明一樣,自踏入海麗雅的大門時,就不曾離開。對于人才的培養,海麗雅從不吝嗇。2000年初,海麗雅就設立了“小改革、小發明、小創造”的制度,所有員工只要在原有基礎工作中提升了工作質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都可以擁有以自身名字命名的創新方法,“三小”制度源源不斷地激勵著員工們改革發明的熱情。“要讓企業的員工富起來”是張旭明對待人才的誠心,也是支持令員工們堅定不移地為海麗雅注入創新活力的信念。
緊跟時代腳步 提高創新能力
人才是企業的根本,但創新才是傳統制造業煥發新生機的活力之源,堅守主業的同時,將科技的新鮮血液源源不斷地輸入企業體內,從而給傳統制造業帶來新變化,讓新金花孕育出新的生命力。張旭明意識到,國企轉型的根本問題在于轉變思路,創新管理、創新經營創新產品。于是時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和員工們一起深度剖析國家政策。找準了定位,才能找到企業發展之路,但這一切,都必須圍繞著一根繩子,因為這是我們的根本,我們的專業領悟。
圍繞著一根繩子,結合著國家深海、深空等重大戰略,張旭明帶領著海麗雅突破了特種繩纜只靠進口的僵局,先后服務于國家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海洋科考船“科學號”、國家戰略先導海洋科學項目、大型飛船返回艙、萬米深淵級科考、深海潛標實時傳輸等重大科研項目。
2020年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海麗雅功不可沒,它不僅發明了火星著陸提供傘繩與傘以及探測器鏈接的連接技術,還創新出繩索插接技術用于最大限度提高傘繩強度、減少強力損失,確保著陸器安全。上萬次的實驗,不分晝夜鉆研,海麗雅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攻克每一個擺在他們面前的難關,而且始終緊跟時代的腳步,將目光放的更加長遠。
不忘歷史 牢記從何而來
“海爾藍、海信綠、海麗紅”一件亮麗的粉紅色工服是海麗的典型代表。“藍色是科技藍,橙色是應急紅,粉色代表的是女士扎頭繩起家的顏色”,張旭明指著工服上的三種顏色說道。對海麗雅包含情懷的她,始終不忘初心,時刻為員工們講述著海麗的發展歷史。近百年的企業,追根溯源,腳踏實地是海麗雅能夠長足發展的信心。張旭明堅定地說道,“只有銘記從何而來,才能知曉到何處去。”
打造應急安全產業的“新金花”
“中國應急產業標準的制定起步晚,但是晚不等于不做,而是必須盡快做,于是我們制定目標:十二五的時候成為山東省的標準制定者,十三五的時候成為國家標準的制定者,現已全部實現。”
截至目前,海麗雅擁有三項山東省標準,五項國家標準。2020年8月26日,在青島發布的《2020年新一代“青島金花”培育企業名單》中,海麗雅集團的身影活躍在制造業培育企業名單里。
海麗雅始終認為“安全是最好的禮物”,面對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海麗雅未來將聚焦打造應急安全產業的“新金花”,打通線上線下科技項目孵化平臺,全面構建國內應急安全領域的新業態、新生態圈模式。廣泛布局應急安全培訓基地,打破應急產業在中國是“啞巴行業”局面,率先在國內樹立起安全防范意識,塑造安全知識氛圍。
海麗雅投入巨資,建設了國內第一家由企業設計、建設、運營的應急安全體驗館。作為2016年青島市政府十大實事之一,為青島市8萬名中小學生提供應急安全體驗培訓。2018年10月,公司又投資近3000萬元,在青島西海岸建設、運營了全國領先的綜合性、交互式體驗基地,力創中國應急安全行業第一品牌。未來,海麗雅將不僅做繩纜,做應急產業,也會進一步響應國家號召做裝備。回首走過的百年之路,張旭明感慨萬千,“一個百年的企業,我們應該把它傳承下去。”海麗雅的每一位員工都是創造歷史的人,而海麗雅未來也將創造更多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