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是澳柯瑪!青島國企改革步步為營,背后有這些深意…
繼海信、雙星之后,青島國企混改再放大招。這一次,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澳柯瑪。
2月4日,A股上市公司澳柯瑪(即澳柯瑪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公司接到控股股東澳柯瑪控股集團轉來的青島市國資委《關于青島澳柯瑪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國有產權無償劃轉的通知》,將青島市國資委持有的澳柯瑪控股集團100%產權無償劃轉至海發集團,即青島西海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事實上,這場關于澳柯瑪的國企改革謀劃已久,且步步為營。
在劃轉海發集團之前,澳柯瑪公司控股股東青島市企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島企發投”)已經先將持有的部分股份協議轉讓至澳柯瑪控股集團。
也就是說,澳柯瑪控股集團先成為控股股東,緊接著再被納入到青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海發集團麾下。
這背后當然是青島國資的深層次布局。
早在2019年,澳柯瑪控股集團已被列入市屬國有企業混改的名單之中。隨著雙星、海信在集團層面的混改基本完成,青島的國企混改新路徑愈加清晰:即將國企股權交給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實現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并適時引入戰略投資者,為國企帶來更多專業化、市場化、平臺化的資源。
從目前的走勢來看,澳柯瑪也正在踐行這一改革的新路徑、新打法。
不過,在改革的道路上,青島國資仍需為澳柯瑪“量體裁衣”,至少思考并探索解決兩個關鍵問題:
曾與海爾海信并稱青島家電行業“三朵金花”,經歷過輝煌、遭遇過低谷的澳柯瑪,眼下改革的意圖更為迫切,這一次混改能否成為企業涅槃的契機?華通之后,又引入海發集團,青島兩大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齊聚澳柯瑪,是否能為澳柯瑪帶來更好的資源?
01
澳柯瑪混改分步推進
近期,澳柯瑪的國企改革動作頻頻,大有全盤布局之后分步落子的架勢。
2020年11月3日,澳柯瑪發布公告,公司控股股東青島企發投與澳柯瑪控股集團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將其持有的本公司股份79,918,327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0%,以非公開協議的方式轉讓給澳柯瑪控股集團,并將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159,037,471股的表決權不可撤銷地委托與澳柯瑪控股集團行使。
改革的第一步總是至關重要。
本次權益變動事項完成之前,澳柯瑪控股集團并未直接持有澳柯瑪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而是其直接間接全資子公司青島澳柯瑪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現持有公司股份301,152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04%。
而轉讓后,澳柯瑪控股集團直接持有公司股份達總股本的10%,合計擁有公司表決權比例為29.90%,成為澳柯瑪的新控股股東。
外界將這一動作視為澳柯瑪推進國企改革的一個重大進展。對澳柯瑪股份有限公司來說,澳柯瑪控股集團顯然是一個比青島企發投更專注、更專業的管理平臺,于自身發展更有有益。
事實上,以澳柯瑪控股集團為核心的混改“才露尖尖角”。
公開資料顯示,青島澳柯瑪控股集團于2017年1月成立,屬于青島市屬國企,公司所屬及管理的主要企業有澳柯瑪股份有限公司、青島益佳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及青島澳柯瑪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等。
早在2019年,青島市國資委為推進市屬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發布了109戶混改企業名單,包括24家市屬國企以及78家市屬國企子公司混改項目。澳柯瑪控股集團就在24家市屬國企混改名單之中。
在成為控股股東后,澳柯瑪控股集團的混改快馬加鞭趕往下一站。
2021年2月4日,澳柯瑪股份有限公司再發公告:青島市國資委持有的澳柯瑪控股集團100%產權無償劃轉至海發集團。劃轉完成后,澳柯瑪控股集團持有公司股份數量及比例不變,仍為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仍為青島市國資委。
02
引入“兩類公司”的混改路徑
海發集團的現身讓澳柯瑪的混改路徑愈加清晰,且似曾相識。
2020年7月,雙星完成集團層面的混改。青島市國資委將持有的雙星集團全部股權劃轉至青島城投集團持有,引進啟迪科技城、融控集團、鑫誠恒業三家戰略投資者,并實施員工持股。至此,雙星由市屬國有獨資企業轉為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
隨后,海信集團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旗下最大二級子公司海信電子控股為主體,引入戰略投資者青島新豐,同時海信集團公司股權100%劃歸華通集團,海信集團有限公司不再列市直企業管理。
上述“三朵金花”在集團層面的混改,都有青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身影。從城投到華通,再到如今的海發集團,這三家公司的介入,釋放出青島“兩類公司”改革試點工作進入全面推進階段,青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作用正在逐步被放大的信號。
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與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被稱為“兩類公司”,是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的專業平臺。將國企股權交給國有投資運營公司,實現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并為國企提供了強大的資源平臺、培育機制和市場活力,成為地方國企改革的重要路徑。
青島是探索實踐該路徑的先行者,并不斷深化改革。
去年,青島率先啟動了城投集團、華通集團、海發集團、國投集團這4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完成改革后,4家企業將充分發揮資本運作平臺作用,優化國有資本的投向,向核心領域集中,促進國有資本的合理流動,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營效率。
根據青島國企改革頂層規劃,未來除4家試點企業外,青島其他市屬國有企業將逐步完成混改,國有股權全部劃歸四大平臺實施專業化、市場化、平臺化的資本運作管理。
由此看來,在推進澳柯瑪國企混改中引入海發集團,背后一定有著青島國資通盤、深度的考量和規劃指引。
03
澳柯瑪突圍訴求
通盤布局固然好,但在改革的道路上,“量體裁衣”同樣重要。
澳柯瑪面臨的現狀是什么,混改最大的訴求是什么,改革過程中最大的難題是什么?青島國資需要充分考量并做出應對。
1987年澳柯瑪以冰柜起家,在90年代曾經占據中國電冰柜行業老大地位,一時風光無限。“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語亦是澳柯瑪巔峰時期的心境寫照。
但后來澳柯瑪卻因過度“多元化”遭遇了危機。2006年,澳柯瑪開始“斷臂求生”。在此后長達10年的時間里,以冰柜起家的澳柯瑪砍掉多余的業務,重新回歸主業,聚焦制冷技術,業務重心也從家用電器轉向商用及醫療領域。
一系列求生舉措的效果很明顯。澳柯瑪終于“活”了下來,并于2015年提出“互聯網+全冷鏈”戰略,將冷鏈作為公司發展的新方向和未來收入的增長動力。
從其財務數據來看,聚焦冷鏈的確對盈利能力產生了積極影響。
澳柯瑪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至2019年的年報表現搶眼,凈利潤增長率分別為24.64%、36%、114%、176%。即使疫情之下,澳柯瑪的業績仍實現大幅增長。根據公告,預計澳柯瑪2020年度凈利潤同比增加45%到65%。其業績增長主要是因為,公司聚焦“互聯網+全冷鏈”發展戰略,商用冷鏈產業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盈利能力明顯提升。
雖然有優勢、有機遇、有成績,但眼下的局面還容不得澳柯瑪歇腳喘息。
在冷鏈行業,澳柯瑪的競爭對手如云:同在青島的海容冷鏈已經是商用展示柜的龍頭老大,海爾、海信在醫療冷鏈領域內和澳柯瑪也有直接競爭。海爾生物系布局醫療冷鏈較早,是目前市場占有率最高的本土企業。
與對手相比,澳柯瑪的規模體量、品牌影響力還有一定差距。無論從技術還是行業地位上看,澳柯瑪想要成功突圍,應該還有不少硬仗要打。
通過混改引入戰略投資者,已經被澳柯瑪視為突圍的契機。此前,青島澳柯瑪控股集團就曾公開自己的訴求:公司正在尋求與公司產品有關聯度,業務緊密,產業、產品構成上下游關系,能夠進行資源整合、促進產業升級,延伸產業鏈或者擁有一定的知名品牌,市場開拓能力強,有健全的營銷網絡,特別是具有拓展國內、國際市場的優勢和條件的大公司、大集團,通過增資擴股、股份轉讓、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方式進行戰略合作。
換言之,已經重新步入增長軌道的澳柯瑪要借混改引入資源平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讓自己不僅能活下去,還要活得更好。
04
海發的優勢資源平臺
對混改企業來說,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入駐,除了有效監管,帶來更多的是專業化、市場化的資本運作,和平臺資源。
雙星就是直接受益者。青島城投集團是匯集了大量資本、人才、創新等優質資源的專業投資運營平臺,它的介入為雙星突破發展瓶頸、激發活力提供了平臺機遇。從經營效果看,由于疫情原因,橡膠行業海外市場受到重創,但雙星在去年下半年的經濟效益卻出現了三位數以上增長。
海發集團能為澳柯瑪帶來什么?
2012年,為加快西海岸新區建設,青島市委、市政府批準組建海發集團。此后8年多來,海發集團急速成長。尤其2020年,列入青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的海發集團不僅在資本市場活力四射,業績更迎來大爆發:總資產由年初的300億元躍升至750億元。
不僅發展迅猛,海發集團的優勢特色更加突出,其立足并服務于西海岸新區建設發展,聚焦主產業主航道不斷匯集優勢資源,圍繞功能區開發建設開展戰略性資本投資和財務性資本運營。
目前,海發集團已經形成“城鄉建設產城融合開發、現代產業園區開發運營、股權投資和資本運營”三大主營業務布局,緊扣開發建設、影視文化、金融控股、智慧科技、資產運營、醫養健康、高端制造等七大產業集群,搭建供應鏈平臺體系。
澳柯瑪的總部位于西海岸新區,正是海發集團專注建設發展的“大本營”,二者地緣相近,更容易產生聯系、協同發展。而海發集團產業集聚所形成的優勢資源平臺也正是澳柯瑪做大做強所急需的。
與此同時,海發集團有著嫻熟的資本投資運營能力,疫情之下抄底北京文化、三寶科技等上市資產,通過補鏈、強鏈、延鏈,優化青島產業布局、提升產業層級的同時,也為澳柯瑪的資本之路提供更多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海發集團,澳柯瑪股份有限公司目前還有另一個同樣重磅的間接股東,就是青島企發投背后的華通集團。兩大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各有特色,資源各異,如今齊聚澳柯瑪,能否協同發展形成合力,為混改企業帶來更好的資源、更高的平臺,并引入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我們且行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