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區市經濟迎來標志性變局:即墨GDP首超市南,主城三區增速墊底
冰火兩重天。
近日,青島市統計局公布了各區市2020年經濟發展數據,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青島各區的表現,可以簡單總結成開頭那5個字。
在所有區市中,如果算上功能區,高新區GDP增速最高,達7.1%。若不算功能區,即墨以5.8%的增速高居第一。而且即墨以1278億的體量,反超市南的1272億,成為青島經濟“第二區”。
膠州、城陽的增速也都超過了5%,分別為5.5%和5.1%。傳統主城區的市南、市北、李滄繼續低迷,增速分別為2.2%、2.4%和2.1%,全市墊底,與周邊區市的強勢形成強烈反差。
市南被譽為青島的金邊,也是青島服務業發展的高地。即墨反超市南,可以說具有標志性的意義,膠州、城陽也已對市南帶來實質性挑戰。
位次變化背后,是青島經濟重心向周邊演進的大趨勢,也反映出青島實體經濟的復蘇以及高端服務業發展的失速。
1
即墨的逆襲,再次證明,實體經濟是青島的立市之本。
2014年前后,市區開始大規模的“騰籠換鳥”,110家老企業陸續搬離主城區。
失掉企業,意味著失掉了經濟支柱,失掉了GDP。從那時起,主城區就逐漸陷入方向迷茫,至今仍未闖出一條行之有效的發展之路。
后工業時代的高端服務業,沒有像預期得那樣順理成章地形成生態,填補企業搬遷造成的經濟空白,主城區反而被“空心化”反噬。
與此同時,周邊區市利用土地優勢,吸納城區企業,并加大招引力度,比如即墨的汽車產業鏈,城陽的動車小鎮等等,逐漸形成了自身優勢。
今年即墨“兩會”透露的數據顯示,第二產業增加值630.19億元,同比增長7.5%;第三產業增加值571.20億元,同比增長4.2%。其中,汽車產業產業已突破千億。
當即墨、膠州、城陽等突飛猛進時,市南等向服務業轉型的主城區要么沉浸在輝煌之中,缺乏進取;要么陷入有限資源的內部爭奪,市南與嶗山在金融業上的爭搶最為典型;要么就是找不準突破方向,看似轟轟烈烈,實際效果有限。
數據滑坡在所難免。
2018年市南、市北的GDP增速尚能超過平度萊西,與全市平均水平相當。到了2019年,市南市北的增速一舉被平度萊西超越,并落后全市增速1個百分點左右。今年,前兩年還“堅挺”的李滄也大幅滑落,三區與全市3.7%的增速均相差不少。
嶗山是個例外,這兩年不但金融產業聚集,成功搶了市南的風頭,還引來包括歌爾聲學全球研發中心等一批新興產業機構,無論是產業結構,還是發展質量和勢頭,均有傲視其他區市的資本。
2
投資代表著未來的發展潛力,2020年主城區的這一組數據還算不錯,由此也帶給外界一絲信心。
2020年,市南、市北的固投增速均為8%,李滄弱一點,為4%,但也超過全市3.2%的平均速度,嶗山挺高,超過20%。最突出的是萊西和平度,高達21.5%、30.1%。
相比而言,即墨、膠州要平淡不少,一個4.4%,一個4.5%。西海岸遭遇了“滑鐵盧”,固投增速僅為1.5%,全市最低,但西海岸憑借強大的工業體系,GDP增速3.9%,不算低。
2021年是青島的“項目落地年”,1月初公布了200個重點項目名單,計劃總投資5050.2億元。從名單上看,今年主城傳統三區的形勢仍不容樂觀。
200個項目中,市南僅有4個,分別是海大生命中心項目、魯商中心1C區項目、海天大酒店改造項目一期工程項目、中國紡織工人療養院改造項目。市南、市北、李滄三區合起來,也僅僅20多個,與即墨、西海岸等地動輒幾十個的項目比起來相形見絀。
換句話說,未來一段時間,周邊具有工業優勢的區市,將對傳統主城區帶來持續壓力。
目前,膠州與市南的GDP差距不足50億,城陽與市南的差距也僅僅60多億,未來數年中趕超市南將是大概率事件。
2020年,或許會成為青島區域發展史上具有拐點意義的一年,拉開了周邊區市反超傳統強區的序幕。
各區市的崛起,對傳統區市發展服務業也是一個機遇。多年來,青島一直沒有形成“前店后廠”的模式——總部在主城區,車間在周邊區市。隨著周邊區市工業起勢,必然對服務業提出更多需求,并需要在資本、人才、商業匯聚之處建立總部基地,如此主城區將迎來更多機會。
3
主城區該怎么辦?
從2020年新任市南區委書記趙燕的反思中,可以找到主城區落后的原因所在,以及突破點。
“我們的政策沒有競爭性,我們沒有人家優。已經有的政策也不精準,沒有研究透企業、企業高管、企業員工的所思所想所盼。”
“我們對企業的服務不到位,各種聯系企業、服務企業的政策都有,但落實的不好。企業基本上感受不到政府的服務在哪。”
應該說,趙燕的分析點出了市南多年未道破的癥結,營商環境成為阻礙區域發展的硬傷。
同時,也說明另一個問題:土地空間并非市南真正致命的“短板”。深圳的發展空間更為有限,為何GDP畝產出奇的高?問題在于自身,在于發展思路。
所以,傳統主城區首先要做好“人”的文章,搞活“關鍵的人”,將營商環境做出競爭力,方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招來優質企業,也才能讓轄區企業茁壯成長。
市北區委書記張新竹同趙燕的看法類似。
“要想科技創新型人才涌入,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就必須得有匹配的營商環境,對此,市北提出打造中國北方營商環境最優的主城區。‘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我們要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全區一號改革工程來抓,進一步深化流程再造,加快機制創新,提高干部素質,改進工作作風,把營商環境改革成效落到實處。”他說。
一個經濟健康強大的青島,既要有強勁的工業,也要有完善的服務業體系。當青島的工業逐步回暖后,主城區承擔的發展服務業的功能應及時跟上,不能成為整座城市的短板。
主城區的警醒,必須化作更強有力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