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趙豪志在全國兩會上細數青島“經略海洋”優勢: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底氣足!
逐夢深藍,全國各個沿海城市“向海洋要發展”的競爭日趨白熱化,經略海洋的緊迫感也正在青島全面迸發。
3月5日下午,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市委副書記、市長趙豪志出席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全體會議,并在參加互動交流時圍繞發展海洋經濟進行發言。
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在如此鄭重的場合“特意”關注海洋話題了。在市兩會期間,趙市長就提出過如何發展海洋經濟;這次在全國兩會上再次單獨就海洋發聲,表明了青島對海洋的重視,以及發展海洋經濟、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急切。
日前發布的青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十四五”期間,青島要建設“四個城市”,領銜的就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并拿出一節的篇幅專門部署如何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出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昂首挺進世界城市體系前列,增強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競爭力、影響力。
在全國兩會這樣一個重要場合,青島市長趙豪志鄭重表態,就是要展示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底氣和決心。
01、傳統優勢不能丟,期待轉型升級
“海洋是青島最鮮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本土優勢。”趙豪志在發言時“細數”了青島的海洋優勢: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海岸線817公里,海域面積達12240平方公里,比陸域面積多1000平方公里,海域盛產魚蝦貝以及海帶、紫菜等,可利用漁業資源達110萬噸以上,被評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趙豪志提到的海洋漁業值得大書特書。青島擁有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一批國字號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在水產養殖方面具有先發優勢。
青島研發的水產新品種白玉參,價格高達3.2萬元/斤。
過去,青島是我國藻、蝦、貝、魚、參五次養殖浪潮主導品種的研發地,引領了我國海水養殖產業的發展。如今,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中,魚、貝、藻類海水養殖的首席科學家都在青島,青島發展海洋漁業尤其是育種業,可謂得天獨厚。
目前,青島現代漁業持續提升,成功獲批全國第一個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全球首艘10萬噸級游弋式智慧漁業養殖工船“國信1號”簽約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增至16處,全市水產品年產量穩定在100萬噸以上。
前不久,青島市海洋發展局、西海岸新區管委、山東海洋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三方共建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青島藍色糧倉建設取得新的進展。
青島建成我國規模最大的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
從傳統水產養殖一步步走向現代海洋漁業,青島擁有高瞻遠矚的目光。目前,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內養殖的品種都是三文魚,這讓一些科學家感到擔心:三文魚生活在北大西洋,我國不僅缺乏種源(受精卵或魚苗),良種更是受制于國外,養殖生產安全性難以得到保障。
這種擔心會否產生一定的影響還未知,但同時引申出另外一層含義:水產品是保障菜籃子工程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養殖遠遠大于捕撈的大背景下,育種業則成為保障水產品產出的重中之重。育種業是一種“總部經濟”,可以立足某地,輻射全國全球。例如,目前國內食用的南美白對蝦,其良種掌握在外國手中。一對南美白對蝦親蝦(種蝦)的價格約200美元,我國每年進口南美白對蝦親蝦需花費上億美元。
因此,青島意識到并且也正在努力擴大海洋漁業的優勢,大力發展水產養殖的前端“育種業”和后端“加工業”,讓海洋傳統優勢更具“比較優勢”。
02、加大力度引育人才,推動海洋科創平臺建設
發展海洋經濟,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島最大的優勢是海洋人才和海洋創新能力。正如趙豪志所說:“青島具備海洋科研優勢,海洋科技創新綜合能力位居全國前列,聚集了全國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發平臺和50%的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
海洋人才,是海洋科創能力的基礎,也是經略海洋的關鍵。海洋科研機構云集,促進海洋人才薈萃。青島不斷完善駐青海洋青年人才的常態化培養與激勵機制,在政策環境、服務扶持、條件提供上發力,吸引人才在青島創業。
前不久,只有“高中”學歷的膠州中集創贏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銷售主管馬大勇被認定為“博士”標準人才,體現了該公司“唯才是舉”的硬氣,一些專家建言,青島在引育海洋人才上也應有如此魄力。
目前,青島85%的海洋人才從事的是基礎研究,其成果轉化率不足5%。因此,青島一直被稱為海洋科研城,而不是海洋產業城。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將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是青島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為此,青島必須加快推進現代海洋科創平臺建設,以基礎研究帶動應用技術發展和產業化突破。
海洋科創平臺是科研資源、成果孵化轉化的匯聚地。前不久,青島聯合清華大學和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加快推進在青島組建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目前,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已注冊成立。清華大學的工科是中國的“大哥大”“巨無霸”,與青島的海洋相結合,毫無疑問將孵化出大量成果,帶動很多產業發展。
趙豪志表示,青島正加快推進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等國字號平臺建設,在透明海洋、超算中心、藍色藥庫等領域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工程,打造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
海洋科技創新,必將推動產業進步。以透明海洋為例,青島立足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等相關科創平臺,實現海洋狀態及其變化“看得清,查得明,報得準”,將成為產業發展的助推器。深海蘊藏著儲量巨大的多金屬結核、硫化物、稀土等資源,其中僅多金屬結核的儲量約3萬億噸,價值超4000萬億元。
深海掘金,最重要的是“找得到,下得去,撈得出,產業化”。青島擁有中國海洋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國家深海基地等一批國字號科研機構的技術“加持”,在深海礦產資源勘探方面已經積累了大量技術資料。
國際權威機構預測,到2030年將實現深海礦產資源的商業化開采。目前,我國有關部委正在研究啟動深海礦產資源開發重大科技專項,而青島因其基礎研究等先發優勢,將成為其中的關鍵助力。
03、一批涉海項目落地,為青島海洋經濟蓄能
除了海洋漁業、海洋科技、海洋人才,青島擁有比較完整的海洋產業體系也是發展海洋經濟和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一大優勢。
趙豪志說,在海洋產業優勢方面,青島海洋產業體系完整,產值過千億的行業5個,涉海設備制造、涉海產品及材料制造、濱海旅游等在全國居重要地位。
青島依海而建、依港而興,港口還是青島巨大的優勢。青島港是世界第6大綜合性港口,有世界最大的礦石碼頭、原油碼頭和全球領先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集裝箱海鐵聯運量連續6年居全國港口首位。
作為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青島不僅僅把港口變成一個港口運輸,而是探索將國際海事法律、海事仲裁、金融保險、產業發展等形成一個有機的聯合體,使青島港成為全球航運、貿易的重要空間節點。
前不久,山東省港口集團青島港產城融合項目集中開工活動在山東港口青島港董家口港區能源儲備基地項目建設現場舉行,當天集中開工14個工程項目,包括能源儲備基地項目、液化倉儲項目、糧油基地項目、通用碼頭及集疏運擴能項目、應急救援中心項目等五大類,總投資達141億元。
這些項目涉及集疏運、臨港產業、配套設施、倉庫堆場等,建成后將進一步提高董家口港區貨物通過能力、能源儲備能力和集疏運能力,進一步釋放港口的輻射和資源集聚功能,加快建設國家能源儲運中心和大宗散貨集散中心。
如何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趙豪志表示,青島將大力發展海鐵聯運和航運服務業,打造黃河流域出海大通道,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青島擁有較多優勢產業,當然,一些海洋支柱性產業如海洋生物醫藥、新能源、海工裝備等新興產業還有待加強。青島已經意識到自己的“短板”,也正在集中力量抓海洋大項目、新興高端項目招引。
2020年,全市海洋領域新簽約項目102個,計劃總投資2295億元,其中,200億元以上項目3個,總投資額、項目數較2019年分別增長46.6%、12.1%。通過招商引資,青島加快構建起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前不久,全球領先的海洋工程解決方案提供商新加坡TUFF海工在青島正式注冊目前國內唯一的子公司“塔福能源有限公司”,隨著其年產值預計過500億元的海工項目落地,青島在海事和油氣領域的發展將迎來新機遇。
立足平臺思維、生態思維,按照“領軍企業+優勢產業集群+特色園區”模式,青島還在謀劃建設水產品加工及貿易、海洋生物醫藥、海上風電、深海裝備制造等九大海洋產業聚集區和產業集群。
這些集聚區的未來產值達百億級、千億級,將以領軍企業、重點項目為牽引,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供應鏈資源集聚,形成產業鏈、技術鏈、人才鏈、資金鏈“四鏈合一”和優質高效政務服務環境的“4+1”發展生態,助推青島海洋產業集群化、專業化發展。
04、聯手膠東,打造國際領先的海洋經濟示范區
在擴大海洋優勢產業、補足海洋新興產業短板,推動海洋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同時,青島還謀求在區域一體化發展中擔當火車頭的角色。
自去年啟動的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戰略,為膠東五市加強海洋經濟優勢互補提供了機遇。趙豪志表示,青島具有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工作基礎,要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強與膠東經濟圈兄弟城市的聯動,強化海洋領域創新合作、產業鏈協作,聯手打造國際領先的海洋經濟示范區,為海洋強省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首先來看,膠東五市的合作發展具有廣闊基礎。膠東五市同處膠東半島,地緣相接、人緣相親、經濟相融、文化相通,具有人口和經濟體量的優勢。據2019年數據,3200多萬膠東人民,在5.23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創造了3萬億元的經濟總量,占山東省經濟總量的42.2%,占沿黃流域九省份的12.1%。
同時,膠東經濟圈面向日韓,是海上絲綢之路與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交匯的重要區域,也是沿黃省份對上合組織國家重要出海口。中國—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中韓自由貿易區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區等多個優勢在此疊加。
其次,青島、煙臺、威海等膠東五市在海洋經濟領域存在著天然的產業鏈互補效應,并在近年來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在海水養殖、海水淡化、港口物流等領域展開了諸多合作。
具體來看,青島海洋經濟在水產育種業、航運業、海洋生物醫藥業具有優勢,煙臺海洋經濟則強在海洋牧場、海洋工程裝備與制造、濱海旅游等,威海海洋經濟勝在海水養殖、海洋信息和海工裝備等……
青島應該在膠東經濟圈一體化框架下,充分發揮青島龍頭引領作用和膠東五市海洋特色產業優勢,依托組建的山東海洋經濟團體聯盟、膠東經濟圈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聯盟等平臺載體,建立起在海水養殖、海工裝備、港口物流、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產業鏈協同發展局面,打造資源共享、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差異化發展模式。
眼下,青島正積極融入膠東一體化發展,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正制定《關于加快膠東海洋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統籌協調產業發展布局,實現更大范圍優化資源配置,打造區域產業發展高地。
日前發布的青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十四五”期間,青島要以全球城市網絡和海洋城市網絡為坐標,深化國際城市戰略,突出海洋優勢,彰顯海洋特色,持續提升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的能級,為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供戰略支撐,并作出了全面部署。
藍圖已經繪就,口號已經叫響,青島應當率先而為,趟出一條路子,為經略海洋作出更大的青島貢獻,為青島走向未來提供澎湃的海洋力量。
作者 |李勛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