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報告出現43次“創新” 青島如何占據先機?
最是一年春好處。
歷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是全國兩會上的重磅發布。因為這份報告會傳遞給人們春天最好的訊息,足以讓國人振奮全年,奮斗全年。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在這一特殊時點舉行的2021年全國兩會備受矚目。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1.6萬多字的報告“極簡”,用時僅57分鐘。
在眾多熱詞中,“發展”依舊占據榜首,報告中提及的“創新”有43次。這43次“創新”中間藏著諸多密碼,更蘊含著一片“青島機遇”。
1
“創新”連續12年成為政府報告熱詞
早報記者梳理2010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發現,12年來,“發展”始終穩居報告熱詞排行榜第一位,“改革”、“經濟”、“建設”、“企業”、“就業”、“創新”、“科技”等也成為每年報告的高頻熱詞。
以“創新”為例,20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出現了23次。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出現了38次。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出現43次。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創新”與“創業”的正向關聯度很高。“創業”從2011年的4次,到了2014年的8次。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市場要活、創新要實、政策要寬,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制度環境。從此“創新”與“創業”成為了一對“黃金組合”。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成為2015年熱點事件之一。
從2015年到今年的政府報告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對詞組始終都會出現。
2
“科技創新”成為政府報告“創新”C位
“創新”作為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熱詞,它的內涵、外延12年來不斷擴大。
2010年政府報告中“創新”出現了23次,涉及到自主創新、創新驅動等內容。
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出現了32次,涉及到自主創新、創新能力、創新社會管理等等內容。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出現了38次,外延首次涉及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新文化”內容。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外延首次擴展到“中國創新”、“創新生態”、“創新創業熱土”、“創新力”。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的外延首次擴展到“創新型國家”、“創新聯合體”。
“創新”外延的不斷擴展,也說明了其內涵愈發厚重。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 43次“創新”涉及到了9次“科技創新”、2次“創新中心”、1次“創新聯合體”、1次“人才創新”、1次“自主創新”等。
報告原文:“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功組建首批國家實驗室。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更好發揮創新驅動發展作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科技創新”第一次出現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今年的政府報告中“科技創新”出現了9次,創下了2015年以來的最高次數,并且還占到了“創新”熱詞中的C位。
報告拿出專門章節來闡述,涉及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與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引導資金更多流向科技創新、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深入謀劃推進“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等方面。
報告還指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要健全穩定支持機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增長106%,落實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政策,完善項目評審和人才評價機制,切實減輕科研人員不合理負擔,使他們能夠沉下心來致力科學探索,以“十年磨一劍”精神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報告中使用了“十年磨一劍”來描述核領域的攻關,可見國家對于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和緊迫感。科技引領未來,創新決定發展。有沒有未來,能不能高質量發展,關鍵看科技創新怎么樣。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中央將創新提到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去年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一次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為首要任務作出部署。
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它的外延不斷擴展,它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是應有之義,更是大勢所趨。
3
“科技創新”賽道,青島要敢于搶跑
善弈者謀其勢,而善謀勢者必成大事。創新就是城市發展的大勢。
青島作為富有開放活力的城市,本身就是一片創新創業的熱土。青島的改革開放40多年,同樣是一部創新發展史。“創新”是青島最好的品牌,“創新”就是青島最好的機遇。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科創中心正著力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杭州、天津、武漢、長沙、重慶等城市也在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城市建設步伐,以科技創新驅動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已成為各科創中心的戰略共識。
當前,科技創新也成為國內眾多城市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在“科技創新”的城市發展賽道上,青島有優勢、有平臺、有理由要占據黃金賽道。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青島主持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并視察山東、視察青島,要求青島“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青島開啟創新發展新篇章,堅持“精兵強將攻山頭、典型引路穩陣地”兩條主線,聚焦城市發展的重點、難點、痛點、堵點,全面打響15個攻勢。
青島,站在了中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最前沿。發起了經略海洋、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建設、“高端制造業人工智能”、國際時尚城建設等15個攻勢。
青島的各類創新平臺,是搶占創新戰略高地的重要載體。其中,海洋是青島的特色和優勢所在,我們擁有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等一大批“國字號”海洋科研機構,聚集了全國近30%的涉海院士、近1/3的部級以上涉海高端研發平臺,擁有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全市近3萬家涉海單位當中,規模以上企業近2000家,在海洋生物制品、海洋醫藥、海洋裝備制造、海洋電子信息、海水綜合利用、現代海洋漁業等6大產業集群發力。
青島擁有全國首個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三個重點項目已竣工,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成功下線,標志著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青島另一個關鍵優勢是應用場景。青島擁有41個工業門類中的39個大類,齊全的工業生產制造場景。青島正在努力營造創新發展的“4+1”發展環境,“4”,就是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技術鏈“四鏈合一”;“1”,就是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推動創新資源要素加快集聚、互動、耦合。
一個城市,經濟體量再大,沒有科技創新引領的能力,也不可能成為一流城市。
青島正在加快建設科技引領城,著力打造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協同膠東經濟圈五市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真正把開放的優勢轉化為促進創新、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充分開放拓展應用場景,打通產學研用通道,加快建設創業城市,為各類創業主體營造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技術鏈“四鏈合一”加優質高效政務服務環境的“4+1”發展生態;建設上合示范區、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建設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和智慧城市產業生態。
創新要有敢為天下先的氣魄、敢冒風險的膽量,也要有攻堅克難和自我革命的勇氣。深圳的發展,就是敢闖敢為的最好證明。2020年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排名中,深圳以87.79的指數,位列第一。持續的創新已經深深融入到這座城市的基因和血脈,成為了深圳最鮮明的特質和最靚麗的名片。
城市創新發展的關鍵則是人才。深圳、廣州、杭州、蘇州等排名靠前的創新型城市,同時也是在集聚國內外創新創業人才方面表現突出的城市。
“看見未來才能走向未來。”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時代發展的節點,青島勢必要以科技創新為發展抓手,從而推動產業迭代、轉型升級。
2020青島創新節開幕,以城市名義向創意創新創造創業致敬,活動吸引了眾多頭部企業匯聚,科創大咖云集,思維碰撞、創意激蕩,著力打造城市科創品牌。
青島,也成為創新之源,華為、科大訊飛、商湯科技、啟迪、正和島、亞馬遜、創業黑馬、前海方舟、華夏基石??這些行業頭部企業相繼受邀匯聚島城,暢談平臺經濟,掀起頭腦風暴,讓青島逐漸成為全國創新思想的策源地。
去年12月26日,國家創新型城市排行榜中,青島比上一個年度提升兩位,躍居第10名。
青島堅定不移深化開放創新改革。充分發揮在新發展格局中的“雙節點”作用,在更大的市場空間中配置資源。創業城市加快建設,舉辦青島創新節,城市開放包容度、資源集聚能力明顯提升。獲評2020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
4
“青島優勢”如何轉化為“創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有太多的事需要自己辦好,其中,把企業的事辦好,把創新的事辦好就很重要。青島在新平臺、新機遇面前,一方面努力為企業和企業家們營造適宜發展的“熱帶雨林”,一方面又讓企業家們走出企業看企業,走出青島看青島,提升企業融入高平臺的能力,增強企業創新求變的內生動力。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除了”科技創新“外,還有“數字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海洋經濟”、“工業互聯網”、“擴大內需”、“擴大投資”、“對外開放”、“碳中和”、“產業鏈供應鏈”等話題都跟青島有關,它們也是青島發展的新機遇。
作為一座青春之島、一個正在創業的城市、城市中的“獨角獸”,創新與成長是青島最鮮明的特質、最具特色的城市標簽。
站在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最前沿,青島用創新搞活一座城、用科技改革激活發展新動能,趟出了新思路新經驗,在建設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上率先走在前列。
去年9月,《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0》發布。報告提出,一個城市要成為科技創新中心,首先要有堅實的科研基礎,也就是擁有能作為知識創造來源的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以及豐富的科技人力資源,包括一些頂尖科學家。他們在先進科研基礎設施支持下,產出大量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其次,科技創新中心要擁有富有活力的科技導向型經濟,這體現在以發明專利為代表的技術創新能力,擁有一定規模的高科技創新企業、新興產業,以及健康的經濟增長。
站在歷史新起點,青島確立的五年奮斗目標是要把青島建設成為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一帶一路”沿線創新創業優選地,建設國際化特色鮮明的國家創新型標桿城市。
目前,經濟全球化根本方向沒有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山東迎來發展“黃金期”,青島各種積極因素也正厚積成勢。青島要抓住用好戰略機遇期,就能跑出發展“加速度”,在“十四五”時期實現高質量進位趕超。
今年的青島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下一步,我市將著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水平打造全球創投風投中心和創業城市,加快建設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支持重點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建設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化,力爭在重點領域實現突破。
善舉綱者萬事遂,善謀勢者機可期。
“青島優勢”如何轉化為“創新動能”呢?今年的青島市政府工作報告把“著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作為2021年重要做好的九件大事之首,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水平打造全球創投風投中心和創業城市,加快建設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1月21日,在主持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質詢答辯會議時趙豪志指出,要突出產業需求導向,圍繞13條重點產業鏈,持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真正讓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加快創新平臺和載體建設,集聚優勢科技創新資源,增強科技策源能力,支持產業創新發展,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要突出創新創業生態培育,加快形成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技術鏈“四鏈合一”加優質高效政務服務環境的發展生態,吸引匯聚天下英才來青創新創業。
山東省兩會期間,市委副書記、市長趙豪志在參加青島代表團審議和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年,青島將緊緊圍繞科技創新、高端制造、“雙招雙引”等15個方面的重點工作發起攻勢,重點在四個方面實現突破,努力更高水平地“搞活一座城”:一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打造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二是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建設工業強市;三是擴大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四是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5
未來可期,創新青島已經在路上
“十四五”時期是青島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關鍵時期。站在歷史新起點,青島的科技創新已經行走康莊大道上。
近日,《青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十四五”時期,青島將聚焦聚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和宜居宜業品質灣區城市,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支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戰略鏈接,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基本建成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
3月2日,青島市發布了“十四五”時期青島增強科技創新的重點目標和舉措。“十四五”發展目標是將青島建設成為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一帶一路”沿線創新創業優選地,打造國際化特色鮮明的國家創新型標桿城市。
青島將聚焦國家科技創新戰略需求,建設國家實驗室,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攻關,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全面提升,在國家科技創新布局和全球創新網絡中發揮關鍵節點作用。到2025年,推動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盡快入列,按照省政府統一部署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青島將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創新,依托高科技頭部企業集聚高端創新要素,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打造工業互聯網、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現代海洋、新材料等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輻射帶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6500家,上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50家,高新技術產業累計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60%以上。
青島將突出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城市特質,創新人才體制機制,完善金融服務體系,暢通成果轉化渠道,健全科技創新政策,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不斷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交流合作,打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建設青春之島、創業之城。到2025年,年辦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數量超過8000人次,PCT專利年申請量超過1500件,打造一批國內一流標桿孵化器。
“十四五”時期,青島科技創新的重點任務和舉措可歸納為“三個六”戰略支撐和“一個十”行動舉措。即:打造六大戰略科技力量,增強城市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打造六大創新型產業集群,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六大創新服務體系,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實行未來科技產業培育行動等“十大科技創新行動”。
實施“透明海洋”“藍色藥庫”等重點科研任務、推進超級計算升級項目、創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加快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塑造全球創新網絡關鍵節點??還有工業互聯網產業集群、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現代海洋產業集群、新材料產業集群、生命健康產業集群等六大集群也將實現跨越發展;還有打造六大創新服務體系,優化創新創業生態;開啟未來科技產業培育、關鍵技術攻關、科技型企業倍增、高企上市培育、創新創業菁英集聚、科技惠民示范行動、科技成果轉化、科創IP打造等十大行動。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屹立山巔,方見天地壯闊。青島科技創新之路,相信會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
作者 |記者 陳勇